语文PLUS 教研 ID: 427887

[ 吴泓 文选 ]   

9.建筑起一座文章的“大厦” ——为什么学生学习的“出口”非得是论文写作

◇ 吴泓

 

 

 

作者简介



 

 

 

图片

吴泓,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宝安区语文首席教师,宝安教育专家工作站“吴泓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优秀期刊《中学语文》等报道其教改实验。《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教育文摘周报》《教育时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教育时报》等报道其高中语文教改实验。撰有《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主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书。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图片

 

吴泓 著:《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图片

END

建筑起一座文章的大厦

——为什么学生学习的“出口”非得是论文写作


 

 

 

高中生要不要写作“小论文”或写作学术论文?这历来是高中语文界一件颇具争议的事情。如在很长段时间里,不少教科书或者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在高一年级,学生就应该“全年”写作叙述文(一说“记叙文”);到了高二年级,才开始写作论述文(一说“议论文”)。然而,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却不是这样。我认为,高一初始,学生就应该立马转向“小论文”的写作;到高二结束,学生在类似学术论文(一说“准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就应该得到比较完整的训练。

 

从2001年2月开始,我们做第一轮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学生只能写出感悟性的文章;到2005年中期,我们做第二轮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写出较为成熟的“小论文”;2012年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写出类似学术论文的文章。几经探索,我逐渐认识到,任何一届学生,无论是基础和习惯较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和习惯较为一般的学生,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到了最后都一定能够写出类似学术论文的习作,而且,不少学生还会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下面,针对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这最后一出写作的“重头戏”,从“一定要写”“怎么学写”和“写得怎样”三个方面,详细谈谈我的一些思考、认识、做法及成效

 

 

 

一、一定要写


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把“论文写作”作为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出口”,这首先得力于我20年来教学不断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知道,进行一个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满打满算前后要用上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前一个月是学生在阅读与梳理(分类、统计、排序或列表等)、鉴赏与探究(观察、审视、聚焦、放大、比较、辨别、假设、想象、预测、联想、质疑、推理、判断、确认等)学习材料;后半个月或者在将近20天的时间里则要完成这样一次的“论文写作”。

 

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时间,会接近阅读时间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之多呢?

 

这是因为从阅读到写作,写作是一个更为复杂、艰难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将隐性思维、思考和思想的结果进行“物化”、外显和赋形即最终形成文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涉及到的或许还不仅仅是论文写作方法或者技巧的问题,即我们往往认为单靠上一两节写作指导课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事。这当中,既涉及到学生在确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之后,围绕着“定向”和“拟题”再次去阅读、梳理、鉴赏、探究等;还涉及到学生在具体构思布局、论证表达时如何开门见山,怎样提炼观点,如何引起下文,怎样提出或提炼分论点(还有,在分论点之间,是采用并列式论证,还是递进式论证或者是因果式论证等),如何转述、引用、举例、假设、推理、判断、评价、确认,怎样得出结论、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如何炼字、炼句、妙笔生花或“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有可能会遇到在原先构思布局、论证表达时并不恰当、适合、得体等问题,那就还得要“耐烦”,即要重新预设、再次思考、来回调整、反复修改、再三完善等等。而所有这些,假如你没有亲身经历,你怎么会有“脱胎换骨”或“浴火重生”的切肤体验?

 

2017年末,我和学生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位作者写的一段“作后感”,我们一致认为此言不虚。兹录如下:

 

读比较容易,只要动眼动脑就可以,有时候甚至不用动脑。但是写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这个过程够艰苦,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造。有时候会山穷水尽,有时候会焦头烂额,有时候又会柳暗花明,有时候也会曲径通幽,各种辛酸苦辣都会遇到。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但是,当你试着在读后动笔写,熬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那种进步,会让你自己都难以置信。

因为写,思想会变得深邃。因为写,也会变得更加聪慧和通透。因为写,语言和思维,日日新。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输入总是比输出容易接受。它跟金钱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挣钱这个输入的过程很难,但是花钱这个输出的过程却异常轻松。

动笔写,并不难。难的是,你动笔的一刹那,那个下笔的决心。只要开头了,就好了,以后,靠耐力。所以有人说,人生是长跑,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有耐力。

 

而愈加坚定我把“论文写作”作为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出口”的,则是两位学者“做文章如同搞建筑”的说法。

 

第一位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唐晓敏教授。他说:

 

建筑学学的是建筑,建筑是需要砖瓦、水泥、钢筋等材料的,但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却不包括砖瓦学、水泥学。因为这些只是材料而已。学建筑,是学习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不需要再砖瓦、水泥等方面下太多的功夫。

 

语文其实也是这样:学的主要是文章的“设计与建造”,即文章写作。文章写作固然也需要“砖瓦”即语言文字,但并不需要在“砖瓦”上下太多的功夫。古人学习语文,即是这样:主要是在篇章上下功夫……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则主要是在“砖瓦”即字词上下功夫了。学习语文多年,大量时间都耗费在字词练习上,学生心中没有多少篇文章的“样子”,写文章就很难“像样”了。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文本为主,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这一“建筑物”,包括分析其精神特点,感受它的美,并将一座座建筑物的“样子”熟记于心,以便自己设计一座建筑物时能有参照借鉴,而不应仓促地把一座精美的建筑物拆成砖瓦,学生若只了解砖瓦,而没有建筑的整体形象,没有多座建筑物的“形象积累”,是设计不出一座像样的建筑的。

 

第二位是香港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文学课程教师董宁。他说:

 

作文章如同搞建筑,如果我们把写一篇论文比喻成建一项工程的话,写这篇文学专题研究论文就好比我们在平地上建盖一座大厦,在心中还没有图纸、手上没有材料的时候,会觉得这项工程无从开头、异常艰难、耗费时日、结果难料。

 

为此,在高中语文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就不会止步于得到建筑物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筋”等这些材料。我的学生还需要用这些材料建筑起一座属于自己的文章大厦或房屋。换言之,高中语文学习,不能止步、也不应止步于语言的品味和文学的鉴赏,而应在品味语言和鉴赏文学之美的同时,运用梳理与探究,生成自己对某些事物或者问题的思考和思想,并且掌握好我给出的专家、学者的文章“样式”或“样子”。也就是说,学生要“将一座座建筑物的‘样子’熟记于心”,然后学着这个“样式”或“样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发现、研究、心得、思想、创造等不断地加以“设计与建造”。如此,才能真正算得上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当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这“一座座建筑物的‘样子’”,不仅包括我给出的专家、学者的文章样式,还包括我们学诗歌专题或整本书阅读时,诗歌的“样子”;学小说专题或整本书阅读时,小说的“样子”;学戏剧专题或整本书阅读时,戏剧的“样子”;等等。但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也并没有要求或者提倡学生去写诗歌,写小说,写戏剧……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对诗歌、小说、戏剧等内容进行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如果学生以专题或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方式去思考、研究过诗歌、小说和戏剧,再以“论文写作”的形式去表述自己的心得或思考,那么,学生对“这一专题”或“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就不会只是浮光掠影式的理解,而是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着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记”。而这对想要进行诗歌、小说或者戏剧创作的学生来说,起码也给了一个最基本、基础的视野、铺垫或者准备。当然,不要求、不提倡不等于就反对。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片段写作,如想象短文、文章提要、读书随笔、作品评介、杂感心得等,但写出一篇像样的、类似于“学术论文”的文章,则是我们每一个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最终“出口”。再说一句过激的话,学习语文,你不进行这样的论文写作,你学语文干什么?一般性的表达,特别是口语表达,你不通过语文学习通过其他途径也能达到,何必要学语文?

 

让人非常可喜的是,2017版课标不仅革新了学习内容(如18个学习任务群),还改变了学习方法(如强调“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在提到写作任务时,一改以往高一只要求写记叙文、高二开始写议论文的老套旧路,改为“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写语言札记”“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学习反驳”“撰写文字分析报告”“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撰写作品评论”“撰写读书报告、语言专题调查报告、小论文”“撰写文学评论”“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小论文”等,而这些也给了我一定要让学生写学术论文的极大信心。




 

 

 

 

 

二、怎么学写


“小论文”或者“类似学术论文”的写作自然是不同于一般文章的写作。那么,具体到“怎么学写”这一阶段,我们又应该让学生在前、中、后三期,从哪几个侧重点切入呢?


第一,先说在前期切入的侧重点。


 

在第一个、第二个甚至在第三个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小论文”写作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训练、学习以至于掌握这一类论文写作所涉及到的属于文章局部设置、安排的一些知识或者技能,如怎样拟定自己“小论文”的标题,如何辨别“小论文”标题与文中的论题、论点的异同,怎么理清论点或者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这一类文章在语段、语序上有着怎样的组织规律和在标点符号使用上有着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等。

 

(一)“小论文”的拟题

 

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收集名家或作者写这一专题或评“这本书”的论文或论述文的题目。收集好这些题目之后,对其进行分类(比如是立论,还是驳论;是并列论证,还是层进论证等)、比较、分析、评价等。要用他山之石来攻自己之玉,善借他人标题之优来拟出自己“小论文”的好标题。

 

第二步,要学生自己拟题。如在高一上学期学生做第一个《诗经》专题时,写作课前,每位学生上报自己确定的方向和拟定的题目,在指定的网络平台上或者在投影屏幕上公布或显示自己的定向或拟题(见表1)。

 

图片

 

第三步,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各位学生拟出标题的高下、优劣、雅俗等。具体可能涉及到,如所拟定的题目是否是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或议题;所论述或论证的问题或议题的范围或边界是否合适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副标题的拟定是否恰当、匹配;有没有明显存在的、严重阻碍“小论文”写作顺利完成的问题即“同题撞车”现象等。

 

第四步,确定自己的“定向”,拟定自己的“题目”。(注:后续还有可能调整和改动)

 

(二)辨别“小论文”标题与文中的论题、论点的异同

 

以学者李书磊写的《河边的爱情》一文为例:

 

 今天读来,《诗经》真正活下来的诗是那些爱情诗;而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我发现了一个动人的情节:这些爱情大都发生在河边,爱的歌咏有很多都同河流与河水有关。那首开宗明义且家喻户晓的《周南·关雎》写的就是河边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然你可以说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一种虚写的起兴,但要知道起兴实际上常常是即景的:举目望去,随意所见的物事就随手拈来加入歌诗,因而起兴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本文意象;何况《关雎》中另一段“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更坐实了这种河的场景——荇菜乃是一种美丽的水草。与《关雎》相埒的还有那首著名的《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这姑娘在河边萌动了对那垂发少年的思念:“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河边的爱情”在《诗经》中成了一种惯例甚至成了一种模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褰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唱不完的爱情就紧贴着那流不尽的河水。

 

自然这河水与爱情、河流与情歌的关联本出自无心,然而唯其无心反倒更见出了一种本质的亲缘。到底是为什么爱总靠着河、河总关着爱?后世词人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或许这情与水真是有一种品质上的呼应;不过真正使我们动心的乃是另外一则关于河水的典故,《论语》中的典故。当年孔子来到了河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人生本有一种明净澄澈的达观,但他面对河流也不禁发出这种伤感的喟叹。赫拉克利特说,“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这明晰的哲理论断中似也透露出一种深刻的骚怨。真是一呼一应,无独有偶。而深入民间的谚语则更像是一种绝望的控诉,民谚说:“西流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哲人和俗人发出了共同的感叹,这河流究竟为什么如此扣动人类的心弦?或许河水向人们提醒的最惊心的东西乃是孔子所说的“逝者”。那从容而恒常的流逝乃是时间的赋形,时间无情地离去恰像这河水;而时间正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现象,你可以战胜一切却不可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怖的真理,流水的声音宣示着人们生命的密码。对河流的惶恐定是人类代代相传的一种原始记忆;日常的生活中你可以逃遁于有意无意的麻木,而面对河流你却无法回避那痛苦的觉悟。面对河流你会想起你已经失去和必将失去的一切,想起在这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会有一种无法安慰的绝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种无限凄凉的脆弱与感伤。——也正是这个时候爱情就产生了。在这种冰冷的空虚中你想抓住点什么,你想靠住点什么,你的心渴望着慰藉。于是男人就想起了“窈窕淑女”,女人就想起了“髧彼两髦”的少年。这一切都是那样地自然而然。爱情是人类无望人生中唯一的救赎,也是人在无边的沉沦中本能的呼号。除了爱情人们还能依凭什么呢?长生与飞升的痴想明知是一种幻影,而人世间再伟大的功业也终会烟消云散,“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王侯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时候爱情这种同样短暂的东西却获得了一种神秘的永恒力量,人们就凭借这力量与残酷的世界抗衡。情人们在河边大声地喧哗(《郑风·溱洧》),情人的喧哗就盖住了河流的咒语。 


    人们面对河流即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对命运的反抗。

 

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是论题,即“河边的爱情”,但标题并非文章的论点。论点是文章最后一句话:“人们面对河流即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对命运的反抗。”

 

文章标题和文章的第1自然段,作者都只是在说自己“发现”的一个现象。进入文章第2自然段,作者用三个问句(“到底是为什么爱总靠着河、河总关着爱?”“这河流究竟为什么如此扣动人类的心弦?”“除了爱情人们还能依凭什么呢?”)领起,逐层分析,最后得出“人们面对河流即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对命运的反抗”的结论。

 

(三)理清论点或者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的论点或者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可用“思维导图”显示如下:(见图1)

 

图片

 

(四)明确这一类文章在语段、语序上的组织规律

 

以这篇文章的第1自然段在语段、语序上的组织规律为例。可运用表格梳理其段落或议题之间转换的语言表述形式:(见表2)

 

图片

 

(五)这一类文章在标点符号使用上的要求

 

这类文章在标点符号使用上,与平常看到的文章也有很大不同,表现最突出的是引文出处符号的使用。仍以这篇文章第1自然段为例。第二句、第三句引文出处使用“前置式”书名号。第五句三处引文出处使用“后缀式”书名号。这些标点“细节”不仅在阅读文章时要多加留心,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更要注意正确使用。

 

第二,再说在中、后期切入的侧重点。


 

在第三个及其之后的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类似学术论文”写作阶段,更应该让学生着重训练、学习并掌握这一类论文写作所涉及到的属于整体结构形式的一些基本“样式”(一说“样子”)。如我常向学生推荐、介绍,学生也掌握得比较好的两种“样式”:一是对事物、事实或者“知识”从多角度或者全方位进行追本溯源;二是对事物、事实或者“知识”作“分类”和“统计”,然后“聚焦”于某一点或几点进行“梳理”和“推断”。其实,无论哪种“样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运用,并不能截然分开。

 

 (一)追本溯源的“样式”

 

这种“样式”,我常推介一篇自己的文章《凤姐的服饰“俗气”吗?》来做说明:(师者示范,有着很好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王熙凤的服饰描写这样分析:“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

 

《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3期《中学古诗文服饰描写意义丛谈》一文分析:“‘大红’、‘翡翠’的搭配又暗示出凤辣子‘俗艳’的一面,表示了她文化修养的较低层次……”

 

凤姐的服饰真的“俗气”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其一,文中凤姐的服饰妆扮是借黛玉之眼观之、心悟之而描绘出来的:

 

(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以下是服饰描写)

 

图片

 

这一独特视角,体现出黛玉的心理感受,而这无不是她性格、气质、情绪、嗜好的内化。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美丽聪慧,言谈不俗。书中评她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假如凤姐是个“俗物”,以黛玉的孤傲清高、诗文才情而对其服饰赋予“彩绣辉煌”、“神妃仙子”的极高评价,是无法想象也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说“彩绣辉煌”“神妃仙子”,这哪有一丝一缕的“俗气”,有的只是“神”气、“仙”气。

 

其二,从家庭背景、言谈举止及所处贾府中的地位看。

 

王熙凤的叔叔王子腾,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的后裔,王夫人、薛姨妈、王子胜之兄。初任京营节度使,后擢九省统制,奉旨查边,又升九省都检点,再提内阁大学士。她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即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王家,名门闺秀,教养良深,幼时就着男装。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事,她都接触过,见多识广,具有一般人所无法具有的待人处事的练达才能。也正因为如此,她嫁到贾府,如果说贾宝玉是老太太的心头肉,那么王熙凤则是老太太的主心骨了。须知,要做上贾府当家媳妇是不容易的,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在那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奴仆之间,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倘若是个周身“俗气”的女子,要登上荣府管理家务的优越位置,是断乎不可能的事情。再说,作者也并非要把王熙凤塑造成一个浅薄无知、俗不可耐的角色。请看小说中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物对她的评价:

 

一切张罗招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俱不及凤姐举止大雅,言语典则。(叙述语)

 

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越发历练老成了。(贾珍语)

 

这位凤姑娘虽小,行事却比别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般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儿。(周瑞家的语)

 

试想,一位“举止大雅,言语典则”、“历练老成”又“出挑得美人儿般的模样”的“凤姑娘”,怎么会在初次登场亮相,迎接林黛玉到来的隆重场合给自己的服饰妆扮大打折扣,这岂不与那“头上戴花”村气十足而笑话层出不穷的刘姥姥相提并论了吗?

 

其三,人们之所以把凤姐的服饰妆扮和色彩搭配看作“俗艳”,并由此认为其文化素质较低,究其原因恐怕与课文对服饰名称注释的粗疏有关。如果我们对之加以详细注析,便能从服饰的形制和色彩两方面看出凤姐穿戴之不俗:

 

1.服饰形制

①金丝八宝攒珠髻:这是一种假髻。约起于汉晋,明清时妇女仍有用为装饰。金丝八宝,即以金丝制成的宝珠、方胜(相连的菱形,喻连续不断)、磐(乐器)、犀角、金钱、菱镜、书本、艾叶(又称蕉叶)等八种佩饰。攒珠,指用金丝穿绕珍珠,假髻嵌宝穿珠,做成固定式样,用时戴上,清代南方扬州地区贵族妇女戴髻风尚颇为流行,凤姐即是一例。

 

②朝阳五凤挂珠钗:钗,古代妇女所用头饰,状如长叉,系于髻侧。朝阳五凤挂珠即一支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支凤凰,作朝阳之态,口衔珠串。

 

图片

 

③赤金盘螭璎珞圈:二种金项圈,以赤金累丝绞成,前有盘绕螭纹样,下垂璎珞(即珠玉联缀起来的饰物)。螭,古代传说中的无角龙,性好望。这种项圈是硬圈,后有活口,带在衣外,面状不大,所以黛玉看得仔细。

 

④豆绿宫绦:指宫廷所造或仿宫样织造的豆绿色的丝带,多用于束腰,垂下的绦头上往往打结或挂佩,以贴压裤、裙。

 

⑤双衡比目玫瑰佩:即“宫绦”垂头上系挂的佩饰,以贴压裙幅。衡,佩玉上部的小横杠,用以系饰物。玫瑰,玉色;比目,玉佩形状,比目鱼形,取意与“鸳鸯”同。要言之,这是用玫瑰色的玉片雕琢而成的双鱼形的玉佩。

 

⑥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裉,俗谓衣缝。窄裉可以显示身材纤细,故后文称凤姐是“身量苗条”。洋缎,即倭缎,旧时为日本造,传入中国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仿造,质地渐次。大红,色泽。缕金百蝶穿花,指用金线在缎料上绣成百蝶穿花的图案。缎绣在清代是帝王贵族专用品,顺治三年定:“庶民不得用缎绣等服,满州家下仆隶有用蟒缎、妆缎、锦绣服饰者严禁之。”贾府非寻常之家,凤姐非等闲之人,故得服用这类缎绣。

 

⑦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银鼠是一种名贵的裘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云:“银鼠真者色微黄,奇贵。”石青是衣面料的色泽。五彩刻丝,是以彩色丝线用刻丝工艺在衣面上织出图案。(刻丝,如雕镂之象,所织图案并不凸出)

 

⑧翡翠撒花洋绉裙:洋绉是一种极薄而软的平纹春绸,微带自然皱纹。翡翠,指染色,即翠绿色。撒花,指纹样,即在绸缎上用散碎小花点组成的图案。

 

以上详注我们可以明确两点:

 

①凤姐头饰佩物、上身着袄和下身束裙或再加上一件长背心,这些都符合清代汉族妇女穿着的形制,与当时服饰穿着搭配的习俗相合。

 

②既然佩饰做工如此考究,服饰质地如此名贵,我们就不难体察工于心计、志得意满的凤姐,为自己的出场是如何用尽心机地美化。

 

2.色彩搭配

凤姐服饰乍看鲜艳热烈,色彩斑斓,确实容易使人产生披红挂绿的错觉。然稍加探究,其色彩的对比与照应正体现了她那“心机又极深细”的特点。头饰与颈佩是金银珠宝;裙系是豆绿宫绦、玫瑰佩玉;身穿是大红洋缎,外罩是石青鼠褂;下着是翡翠绉裙。从色彩学角度看,内明外暗,上下谐调,既显示当家人的老练沉稳,也不掩少妇的青春气息。特别是身上的“大红洋缎”的明快,罩以“石青银鼠褂”的沉着,更体现出作者以色彩塑造人物的美学认识。请看宝玉在病床上要莺儿给他打汗巾子上用的络子时的一段对话:(第三十五回)

 

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

宝玉道:“大红的。”

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

 

这里不分明道出了凤姐穿着上的色彩对比的和谐之美吗?

 

作者为何如此不吝笔墨,用工笔重彩的笔法去描绘凤姐出场时的服饰呢?笔者以为:1.显示了她贾府当家孙少奶奶“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与众姑娘不同”的不可替代的高人一等的特殊地位。2.表现了她这个贾府实权人物爱出风头、工于心计、权欲极强,即“脂粉队里英雄”的性格特征。3.与后文显示其空灵神韵的外貌描写构成虚实相映。实,看出其衣饰之雍容华美;虚,想见其姿容之俏丽风流,得形传神,实而化虚,表现了作者刻画人物所采用的精工细描和传神写意相结合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最后,笔者需要声明,作者精工细描凤姐的服饰,并非是对凤姐性格为人的欣赏,而是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把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服饰描写的用意或许算得上其中的一面吧!

 

注:本文解释凤姐的服饰,参阅了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以及1992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

 

简单来说,所谓追本溯源就是追溯事物、事实或者“知识”的源头,对其进行辨识、比较、推理、判断、确认等,从而找到其观点正误、高下、雅俗等的依据,最后得出或推导出“自己”的正确或合理的观点或结论。

 

(二)“梳理”和“推断”的“样式”

 

这种“样式”,可推介出很多文章让学生反复研习。这里节选一篇鲁焕清的《贾政的眼泪》来做说明:

 

贾政,这位忠君孝母、严管孩子、谦恭厚道得近乎迂腐的贾府二老爷,也曾以流泪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和其他几位男性人物相比,贾政的眼泪似乎更多了些爱恨交织的矛盾与难以言表的悲情,从而也更有深味、更具穿透力。在小说中,贾政的眼泪集中出现在第三十三回,而且一连出现了三次。

 

1.贾政的第一次流泪:“满脸泪痕”

这一天对贾政来说绝对是一个揪心的日子,他接连听到了两件惊天大事:一件是平时关系不亲密的忠顺王府突然派长史官上门索人,长史官那一副不住“冷笑”的神态,那一种不屑讥嘲的口气,以及那一个当堂抓住的宝玉与戏子有涉的实证,让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还有一件是贾环向他密告宝玉强奸不遂、致使丫头金钏儿自杀,把贾政气得“面如金纸”、雷霆大怒。

 

他“喝令”身边的众门客仆从立即“快拿宝玉来”,并不得再劝自己。在众门客仆人见他“这个形景”、一个个都“啖指咬舌,连忙退出”后,他怎么样?他“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贾政的这个“泪痕”中,浸润着对“祖宗颜面”之毁于己手的哭愧,流淌着对儿子之不成才、不成器的哭恨,也饱醮着对家族之前途命运的哭忧。

 

2.贾政的第二次流泪:“泪如雨下”

极端愤怒的贾政先是声嘶力竭地命令手下众人不得到里面去通风报信,然后“喝令”小厮们把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不敢违拗”的小厮们“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狠下心“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但怒火攻心的贾政对小厮们的表现并不满意,“犹嫌”他们打得太轻,不足以达到惩戒警训的效果,便“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踢”、“夺”、“咬”、“盖”这一连串的动作,使贾政那怒气冲天、几乎丧失理智的暴怒之状活现在纸上。直到王夫人一边死死地“抱住板子”,一边哭诉“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时,他才极其无奈地“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他那纵横的老泪中,有着对儿子承继家业无望的痛苦,也有着对妻子娇宠儿子过度的无奈,更有着对自己忠孝难全的苍凉泣悲。

 

3.贾政的第三次流泪:“泪如滚瓜”

在妻子的泣劝下,贾政终于放下了“板子”。而此时的宝玉已然被打得“动弹不得”、“面白气弱”,那一条“绿纱小衣”上“皆是血渍”。王夫人见此情景,禁不住解下他的汗巾细细察看,当她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时,便“失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口中还喊着“苦命的儿吓”;然后“忽又想起贾珠来”,就又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早已闻讯急赶过来的李纨一听到婆婆喊出了贾珠的名字,也触动了心中之痛,忍不住“放声哭了”。这时候,整个场景便变成了一片泪的海洋。听到这婆媳俩撕心裂肺的痛哭,坐在椅子上的贾政,“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这大把大把滚落的眼泪中,从对宝玉爱恨交织的层面,又往里深了一层,探触到了那一个深藏在他心底的隐痛,添增了对大儿子过早亡故的伤悲。

 

贾政的这三次泪哭,虽都不是响彻云霄的哀嚎,但却给人以天下父亲痛彻心肺的共鸣。这三次泪哭,从“满面泪痕”到“泪如雨下”,再到“泪珠滚瓜”,其程度一次次加深,冲击力也一次次加大。从中,你可以读出一位家族继承人肩负重任、手擎使命的生命之重,你可以读出一位父亲心如刀绞、万念俱灰的刻骨之痛,你也可以读出一个男人梦想难圆、壮志难酬、未来难期的人生之苦。这样的泪,感天动地;这样的泪,直击人心。

 

图片

 

简单来说,所谓“梳理”和“推断”就是找出事物、事实或“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然后通过比较、推理、判断等辨认其真伪、正误、高下或雅俗,最后得出“自己”的正确的或者合理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高中语文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写作”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后一个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要针对前一个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解决完之前出现的问题而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就总体而言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新问题,反复研磨,逐层上升的过程。当然,不同的专题或整本书,因为具体的学习内容、普遍发现、研究的问题、提供的文章样式和需要达成的目标等不同,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至于教师的个别指导,即主要针对“这一位”学生在这两三周写作时间里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难,单独进行的交流、商量和讨论等,此不赘述。

 




 

 

 

 

 

三、写得怎么样


“论文写作”作为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出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写这样的论文写不写得出来?究竟写得怎样?这里,我不必多言,仅拿出高一起始的《诗经》专题和高二收尾的《红楼梦》专题学生各自的一篇论文展示出来,就能说明问题。因为,在这两篇论文习作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在定向拟题、梳理探究、结构赋形、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还可以看到,从高一年级上学期到高二年级下学期,学生从写作直接论述形式的评论文,到写作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自己见解的评论文,再到写作综述型的评论文的整个发展轨迹。当然,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的轨迹并不一样;同一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前后发展也会不一样。有的是逐级上升,有的是有进有退,但总体趋势是不断爬升的。

现录学生两篇习作如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面两篇高一、高二一头一尾的学生习作正好显示“追本溯源”和“梳理”“推断”的两种“样式”。而且还在告诉我们:“别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要知道,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可是当时市四大名校、区重点学校招生完了之后剩下的学生。总之,学生写得好,教师和学生都会信心满满,一个个专题读写、一本本书阅读就能够持续做下去;学生写得不好,教师和学生都会充满挫败,失去自信,专题读写或整本书阅读就难以为继。我和我的学生,从当初我心里惴惴不安期许的“应然”状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走到学生论文写作所呈现或所达到的“实然”状态,不正是这样的教育从应然走到实然,再从实然朝着另一次应然一次次努力的结果?一次次专题或整本书阅读论文写作的成功,给了我们无尽的惊喜,也给了我们不断的获得感、满足感、成就感,以及让我们一直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一如学生所说“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思想!”“原来专家、学者写出来的论文,我们也写得出来!而且还写得好!”“太出人意料!我的作文竟然变成铅字发表啦!”

 




 

四、结语


其实,只要看一看我们教科书单元编排的比重或者看一看我们测试卷分值的分配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写作训练或练习也只是兼顾一下而已。我们或许一直就没有弄明白,写作训练或者写作论文,其本身就是阅读、学习“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胡适就曾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因为,为了写好“这样一篇”文章,学生就还得要再次去读书,就还得学会积极主动,深入细致,针对性强,而且还要一边读书、一边梳理、一边思考和一边组织与构架,而这些与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比起来,其过程及效果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极而言之,在我的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写作论文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之前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不然,我也绝对不会称之为学习的“出口”,喻之为一座文章的“大厦”。

 

最后,我再从做人、做事层面补上几句:在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静下心来,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坚定不移,不断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需要从整体去考虑,如周密的布局,反复的掂量,合理的安排,以及妥善处理好细节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品质磨练,也必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做人、做事,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在高中阶段,要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一项一生都有用的本事、本领,就得让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建筑起这样一座文章的大厦——而这就是一件“立德树人”、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花开的时间. 一边读书一边写文,与只读不写,是天上人间.[EB/OL]. https://www.jianshu.com/p/a46473296e0e

[2]吴泓. 把“论文写作”作为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出口”[J]. 语文学习,2018(6).

[3]董宁.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文学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指导[M]. 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前言.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31.

[5]李书磊. 河边的爱情[J].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3(4)

[6]吴泓. 凤姐的服饰“俗气”吗?[J]. 中学语文,1993(4).有改动

[7]鲁焕清. 贾政的眼泪[J]. 红楼梦学刊(网络版),2020(1).

[8]胡适. 胡适文集(第4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7.

 

说明:本文先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刊物上,后编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十讲》一书,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