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9期 ID: 421389

  

浅析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 潘石瑛

  摘要: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需要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在日常学习中,渗透心理教育是达到目的的最佳手段,由于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独有特点,非常适合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本文重点论述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教育 情感沟通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时期,为使学生在生活中以更加健康的心理面对人生,需要在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本身属于一种情感性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很容易走进人们的内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更能使学生接受,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正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同样需要,在毕业之后学生在社会中将会面对很大的压力,因此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上会出现很大的压力,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回到正常生活轨迹中,帮助学生减少对社会的不适。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之一。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教育中往往会重视知识以及技能上的锻炼,并不会过重的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教育中不会专门进行培养学生意志、兴趣以及性格活动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高校只有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点
  高等教育是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是实现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性与形象性等的特点,以一种非常生动的形象来教育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语文素材包含有独特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材的选取中,大多选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如《与妻书》、《赞美》以及《我爱这土地》等,这些内容或是抒发爱国情操,或是讲述民族气节以及爱情故事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阳光、历史以及对人的赞美之情,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学生或许并不会感悟到作者所饱含的全部情感,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无疑会为学生提供无限的精神支持,带给学生越来越大的精神震撼。在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一文中,能够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克服掉歧视心理,同时也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高校语文教学又有着基础性与服务性统一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整体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编排上,非常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穿插。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化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原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科教兴国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学校的整体思想相一致,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就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魏晋时期玄学家说过人们通过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来体会所包含的内在含义,教师积极语言描述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活动。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进行观察,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的使用,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理解能力,在教学中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能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内心发展。从学生角度进行观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采用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体现主要以作业作为载体,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语文教师有更大的机会接触到学生的内心。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所独有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便利。
  三、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措施
  语文教学所独有的育人特点非常适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开展各种内容以及活动等的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很多语文教材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学生都会对号入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效果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师生关系比较严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教学。
  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应把情感教育和沟通作为前提,语文教师本身担负着人类心灵工程师的美名,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教师关爱学生,做到动之以情,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和信任。所以语文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对不同阶段以及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在课堂的提问中,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程度的问题,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出语文教材心理教育内容。教育的生机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同时还具有很深厚的心理教育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教材的内涵,有意识地把语文教材的作用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文章内涵,从而优化学生的身心。

浅析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