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按照特定的语用规则,恰当、得体地对语言进行有效使用,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语用技能。儿童语用技能是语言在社会技能上的综合体现,它对于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与社会的接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语用技能的含义和内涵,以及其研究的现状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语用技能教育指导策略,以期为儿童汉语语用技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语用技能 语用发展 语言交流行为
引言
童年是一个人社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逐步建立社会关系,其建立过程是离不开语用技能的。由此可见,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对于社会性发展、儿童语言教育、社交技能培养等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语言符号研究的四个分支分别为语法学、语义学、语音学以及语用学,其中语用学主要是与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听话人所理解的意义相关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教育学和心理学逐渐开始采纳语用学的研究思路,儿童语用技能是社会技能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儿童社会技能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此越来越受到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下面我们主要对儿童汉语语用技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儿童语用技能的含义和内涵概述
言语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单词和句子单纯地组合在一起,而是有目的的行为组合。1983年,语言学家Levinson研究指出,语用是一门研究人在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过程中通过说话以及听话对语言进行运用的科学。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用更加强调的是在特定社会交往情境中对语言的使用或运用,这就使它与语言的内容( 语义) 和形式(句法)区别开来[1]。儿童的语用技能是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使用语言逐渐形成的一种技能,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的交谈,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景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技能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由此可见,儿童语用技能是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它强调的是儿童如何在交际环境中按照得体的方式和规则对语言进行有效使用。总的来说,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得到完善,并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现状以及进程概述
(一)国外对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进展
随着语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Ninio和Goren将同年早期的100种言语行为编制成访谈问卷PICA100,问卷主要对事件标志、游戏、讨论、情绪表达、协商以及澄清等进行了系统调查,访谈选择了114个8~26个月儿童的母亲[2]。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儿童早期言语行为习得的顺序和大致出现的时间:儿童在8个半月的时候已经能够产生言语行为,18个月是儿童言语行为增长最快的时期,24个月能够掌握70~90种言语行为。后来,Pearson,B.Z.采用诱导复述任务考察了52个3~5岁儿童对隐喻的理解,在研究中他发现3岁的儿童就已经表现出对隐喻的理解[3]。并且在之后的研究中证明,6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具备理解会话中的隐喻的能力,而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发展和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并且从知觉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过度到对概念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由此可见,6岁以前的儿童还不能理解会话的真正含义,而6岁可能是儿童理解会话含义的重要转折时期,随后其这种理解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另外,还有一部分国外研究者对特殊儿童群体(比如弱智儿童、听觉障碍儿童等)的语用技能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全面探讨了这些儿童在语用灵活性、言语行为、指称交际以及意图推理等,对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明确和分析。其中,在1983年,Moore和Simpon在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行为障碍儿童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威胁、拒绝、抱怨、攻击等负面言语;而在1997年Ekstein的研究中则发现特殊儿童在交际过程中针对交际对象进行灵活调节意图表达形式的能力比一般儿童要低得多[4]。
(二)国内对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进展
儿童语用技能不仅受特定的民族语言形式的影响,同时还受它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由此可见,它的发展具有文化普遍性。汉语是我国的第一语言,它与英语不同,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其语用特性更加显著。儿童汉语语用发展研究主要以本土化为特点和特性,对汉语指示用法的复杂性以及语言社会化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2002年,我国周兢选择来自于高教育背景家庭的 14、20、26 和 32 个月汉语普通话儿童,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的INCA-A编码系统对其交流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跨文化比较[4]。通过研究他发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儿童语言清晰度的增长、语言交流行为的核心类型以及语言交流类型的频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不过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汉语儿童的语用发展与语法发展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这主要是我国儿童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其语用发展表现有汉语儿童的独特特征。随后在2003年,我国欧阳新梅分别选择来自于高教育背景家庭的 36、48、60、72 个月儿童,扩大了被分别研究对象的年龄,并同样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的INCA-A编码系统对其语言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她发现,儿童在3 ~6岁时与母子言语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核心言语行为类型,这种言语交流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扩展,变得更加清晰和灵活[5]。而我国在特殊儿童群体的语用技能研究还不多,2006年,江敏红对学龄期汉语唐氏综合症儿童交流行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唐氏综合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倾向性、言语行为类型和言语流畅度这 3 个指标上存在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与儿童智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的紧密联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