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每次测验,教师都会对试卷进行评讲,通过评讲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对于技能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们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我们教师会研究试卷,研究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渔,注重评讲的针对性、知识的归纳性、语言的形象化、学生的合作性等,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尽量使试卷评讲达到最佳效果。但是,我要说:我们忽略了阅读中的写作因子。
一.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生活方式单一,奔波于学校与家庭之间,所以写作时常常感叹没事情可写,于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范文。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阅读理解中的叙事类文章,并拓展引申,联想起我们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相似的或者相对的情节或事件,将它们整理到积累本上。
如2012年广东中考阅读《淡淡的深情》写母亲什么事都“淡淡”地对待儿子,儿子告诉母亲要上大学了,母亲只一句“知道了”;送行时给儿子一个背影。当儿子的挂念母亲,经常会浮现母亲的背影。为什么母亲总是表现得“淡淡”的呢?是因为,她明白儿子有一颗充满感恩的心,怕儿子牵挂分心,所以才表现得淡淡的。
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事情,回忆自己的生活。当你取得优异成绩时,妈妈鼓励你,爸爸鞭策你;当你竞赛获奖时,爸妈是不是淡淡的,但背后却为你高兴;当你出门远行时,妈妈是嘱咐又唠叨,眼含不舍之泪,或是与文中的母亲相似的情形。这其中有许多事情或片段,只要我们将这些事情回忆出来,并置身于其中,加以适当加工,将会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有了这样的联想与回忆,加上及时的整理,学生心中可写的事情可谓是丰富多彩。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思路
众所周知,叶圣陶老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的表示: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而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这篇文章中,叶老更加明确的指出:“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能够更加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和上一句是如何连接上的,后一段和前一段是如何连接上的,某一句跟之前的哪一句有关联,某些段落是从之前哪一段中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都仔细想一想、辨一辨,这些就是所谓的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方法。”“我坚信运用这种方式来锻炼读和写,能够练就成这样一种能力,那将会永久的受益无穷。”甚至叶老表示:“如果能都让学生们把一篇文章的思路理解透彻,那他就是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2012年连云港中考语文阅读《沉默的竹笛》,以“竹笛”为线索,写了听竹笛、买竹笛、吹竹笛、练吹笛、演吹笛等几件事,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有些理想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但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从来不会放弃哪怕丝毫争取的机会,只因为过程中留下的泪与汗拓展了生命的意义”的主题。从以上两文可见,我们在写叙事性文章时,也可以某一物为线索,如爷爷的烟斗、奶奶的针线盒、父亲的背影等,让学生回忆起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恰当剪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美好品质,或者表现一定的生活道理。
三.指导学生吸收描写方法
想写好文章,必须通过描写,才能使之“形象鲜活”、“生动传神”、“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如2012年哈尔滨中考语文阅读《母亲的心》,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母亲为我冒寒找螃蟹的事。文中用了景物描写和神态描写,用景物生动的描写来映射出母亲的身体的苍老、憔悴。之所以还有这样好的精神状态只是因为有我,因为母亲爱着孩子的心。而我看到她那不再光洁红润的脸庞,心里生出了与我年龄不相符的苍凉,表现了我对于母亲爱子情感的理解、体谅;之后又用到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长久的思考和数次的拿起再放下母蟹来描述母亲的犹豫,最终母蟹的挣扎让善良的母亲选择了放弃。放生母蟹的一瞬间,母亲潸然泪下!体现了母亲既想实现孩子吃螃蟹的愿望,但善良的心又让她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
教师评讲试卷,不仅要分析题目本身,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白“考我什么”,而且要充分挖掘阅读中有用的写作因子,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从叙事类文章的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思路,吸收描写方法,学会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试卷评讲的效果最大化。
高开青,教师,现居江苏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