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质疑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
1.名言、名人事例激励。
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一位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我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
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更踊跃地举手。“还有还有,”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①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
②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
④画线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可否调换?
2.从比较中质疑。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我是可从下列两个面进行:
(1)前后比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异同比较。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原培锡,教师,现居河南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