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5期 ID: 406111

[ 洪丽 文选 ]   

语文教材选文的摇摆性

◇ 洪丽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谈到小说情节时说:“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跑,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虽然这段话只是讲小说创作的智慧和技巧,但不只小说有摇摆,诗词文曲尽皆摇摆,文因摇摆见精神。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都千折百回,摇曳生姿。
  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跌宕起伏、婀娜多姿的梦幻曲
  (一)诗的内在情感如脉搏跳动,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首先,从整体上看,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后一部分里,诗人则创造了一个情思浓郁的意境,抒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这是全篇的大摇摆,让人于山重水复之际见柳暗花明,自然生出无限风光摇摆中来的感慨。
  再看诗歌前后两个部分中的小摇摆。前一部分,先用五联写足春、江、花、月、夜的奇幻美景,再在此基础上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奇妙想象,如此迷离倘恍的情思却不失深沉庄严的哲理意味,摇摆就像神奇的智慧土壤,生长出这般卓异的艺术奇葩。
  诗歌第二部分先在“今夜扁舟子”和“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思妇中作一小摇摆,又十分巧妙地于全篇收官处回到春江花月夜的画面上来,不仅使诗歌首尾圆和,显出整饬美,而且深华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这首诗歌的大摇摆显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提出的起承转合的磅礴大气的话,那么前后两个部分里面的小摇摆,就更像是那太极神功,不仅一招一式各具神韵,而且招式流转,回环往复,皆恰到好处。
  (二)诗歌的韵律抑扬回旋、宛转优美。教材在作赏析时就说:“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真可谓声情跌宕,九曲回环。读这样的作品就会像孔子痴迷于邵乐一样,“三月不知肉味”。
  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波三折、气韵流转,同样显出摇摆的神气
  (一)作者一开篇就亮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谓落笔定调,情定终“篇”,似乎不可以再作摇摆了。但作者在第二段宕开笔墨,写南方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赏玩不到十足”。这样处理不仅在对比中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而且在情感的跌宕中,不露痕迹地为后文写北国之秋蓄势。这是文章的第一折。
  (二)接下来几段,分别写北国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秋蝉残声、桥头秋雨以及话秋凉的“都市闲人”。(这几层虽都是绘秋,但也是在描写的角度和“清”、“静”、“悲凉”的情绪中几经摇摆,极尽跌宕之能事。)行文至此,似乎要依常规收尾了,可作者又一次宕开笔墨,写“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一段从“北国之秋”走出来的文字,看似枝蔓横生,实则形散神聚,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浑厚的文化气息,使整篇文章情、景、理交融起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使文章思路开阔,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这是文章的第二折。
  (三)终于该给文章收尾了,但郁达夫似乎并不是一个“老实人”,不太愿意走寻常路。作者再次比较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说它们就像“黄酒之与白酒,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极写北国秋味之烈、之深、之久。最后一段,作者直抒恋秋的胸臆:“这北国的秋,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郁达夫深情令人感佩;看文章,道归何处,独运匠心好摇摆,艺术家智慧予人启迪。这是一篇之中的第三折。
  当然这些摇摆绝非毫无章法的随意乱动。学生用心阅读一篇课文(诗文词曲),常常获得柳暗花明的最崇高享受,其实艺术家慧心独运,使他的作品气象万千而能气脉中贯,开阖融和而能严谨有序。摇摆就像是酿酒师的酵母;艺术家遵循一定的法则将宇宙万象、世间百态摇摆发酵成使人熏熏然陶醉于其中的佳酿,因此说,文章不仅因摇摆而见精神,而且更精神。
  洪丽,教师,现居湖北鄂州。

语文教材选文的摇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