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何处需慢,如何慢?回顾我们平日的教学,本文结合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对《皇帝的新装》的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慢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慢一点,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肖老师由《皇帝的新装》的体裁引入课堂,然后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想象”“夸张”两个词语,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所认为的“最夸张”的地方。学生通读全文圈画好了,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自然是读中感悟。这个过程中,有个男孩子找到表现皇帝虚荣得夸张的句子后读得实在不太好:不够流畅,语调平淡,没有一个重点突出的词语。老师不着急,启发他“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皇帝的虚荣?”引导学生读好“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学生第二次读,只是稍有重音,老师及时肯定又耐心地示范,当学生读第四遍的时候,那明显的进步让全体听课老师都为之赞叹。
肖老师本身就是朗读的高手,他嗓音好听,感情充分,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却不是简单地代读,而是放慢速度,耐心引导这个学生,这个细节折射出了肖老师“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只是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文字,触摸情感,打开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渠道。学生只有深入地去读,才能领悟得更深刻,更准确到位,思维才会辐射得更广,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才会取得理想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
二.慢一点,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提问后,最希望看到学生马上唰唰举手表示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问题稍微难一点,仅一两个学生能回答,就请他们回答后,马上把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学生,把完整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然后迅速转入下个环节的学习,担心过多的等待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使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法在当堂课上完成。事实上,我们的这些“走过场”“替代思考”的做法都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除非老师预设的问题没有价值,否则教师提问下去,总是要慢一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认知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宁可牺牲教学进度,也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也许在下一秒,学生就茅塞顿开,创造出课堂的精彩来。如果提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快速反应,每个学生都能回答,那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拓展思维又有什么益处呢?
三.慢一点,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肖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主要扣住三个问题去串联课堂:“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夸张地表现了这篇童话的特征?”“这出荒唐的闹剧成功上演的因素是什么?”“你从皇帝的这件新装中看到了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引领学生去思考。上课伊始,学生还有些放不开,渐渐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少同学想发言,肖老师请大家交流中,总是等到没有学生举手才进行小结。
平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是比较尊重学生,有问题提出尽量让足够多的学生回答,但举手学生太多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削减课堂交流的时间,因为我们会担心教学进度是否来得及,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面前,一切都要让步,学生的思维是最珍贵的。课堂上若一心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加快教学节奏,便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结果学生在重点句段感悟上的交流时间不多,有效思维不能充分展开,自然也难以在整个课堂上激荡起思维的涟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慢一点,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结束之前会请学生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问题,并集大家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对深入理解文章有极大的帮助。不过这个环节大部分老师不会设计,因为这很费时间,同时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老师也许也不能解答,所以我们“有经验”的老师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突然被学生提问,总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慢慢研究”,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无法回答的尴尬,又使课堂教学的时间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但显然,这对学生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自然是无益的。
高频率、快节奏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所得仅是浮光掠影,终究有限。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为师者要常问问自己:是学生的学重要还是我们的教重要?我们上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来配合我们来教完这篇教材,还是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教材而得到成长和发展?我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思想就不致于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就会在课堂上慢一点,再慢一点,和学生一起前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圣美秀,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