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5期 ID: 401951

  

巧用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

◇ 吕润章

  近年来,随着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盛行,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都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但反观考场作文的写作情况,材料单薄、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却频频出现。所以,指导学生积累、运用素材应是当下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当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文言文如老酒,虽经岁月流逝,却芳馥香醇,历久弥新,特别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其中的精华。一线教师如能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有效地去挖掘积累,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积累文言文中的名句名段,增加作文的文采。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语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将会增加作文的文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句子,鼓励学生结合作文主题情况灵活使用。苏轼的《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非常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表达忧患意识的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师在教授这些文言文时就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并熟记这些文言警句,同时做好课后的分类整理工作,且在作文评讲时将学生选用的文言名句进行交流展示,共同积累,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名句的兴趣。
  二.积累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丰富作文的素材。
  高中生写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不过学生的论据积累是有限的,而在文言文当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和故事能够成为我们写作的优良论据。
  如以“司马迁”为例,他忍辱负重、坚持不懈,严谨求实地完成了精妙绝伦的《史记》,由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1)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的真实性。从中可以引申出的适用话题就有“诚实”与“责任”。(2)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忍受了肉体和精神巨大痛苦的泣血之作,鲁迅曾赞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适用话题如“坚强”、“意志”、“忍辱”、“心灵选择”等。还比如以《太史公自序》为蓝本,可以论证“逆境与人才”、“人生的价值”、“选择”等话题。就此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进行分类整理,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充分运用。
  三.学习文言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的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的写作特色,如果教师在此时能把课文讲解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然后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学习文言文中的抒情方法。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不注意抒情,缺少一条情感线,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作者在文中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文中写祖母的段落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至情至真的氛围与情调。再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儿寒乎?欲食乎?”,这看似平淡、平凡的回忆,都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2)学习文言文惊心动魄的情节叙写和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高中生写记叙文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史记》在这方面则堪称典范。比如《鸿门宴》之所以扣人心弦,就在于其尖锐复杂的戏剧化冲突,以及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矛盾中所凸显出来的千差万别的人物性格。
  总之,挖掘文言文当中的作文素材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有效地积淀语文素养,最终实现由“文”到“言”的转变。
  编者注:本文为2012年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重点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模块教学“7+2+3”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A019。
  吕润章,语文教师,现居贵州六盘水。责任编校:杨 扬

巧用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