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3期 ID: 360428

[ 周守荣 文选 ]   

标点符号的读法

◇ 周守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只重视句子的重音及节奏的停顿,而忽视了标点符号的读法,这样,不利于听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句意,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也很难体现出来。其实,有些标点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还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朗读时应读出声音来。
  1. 省略号:……
  (1)用在列举的名词、数量词及行为之后,应读成“等等”。
  ①回去后,还吃了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芭蕉花、烤肉、炒蕨菜……(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
  ②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
  (2)用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欲语又止或说话人正处于尴尬、难堪的状态,虽不必将省略句读出来但必须语速缓慢,一字一顿,如: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地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
  2. 括号:()
  (1)交代文句、诗句出处的括号可读为“摘自”或“选自”。如: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另一个名称时,可读“即”或“又名”。如:
  ①做饭时,我们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②马铃薯(土豆)亩产可达3000公斤。
  (3)表示解释、说明时,可直接读“括号”。如: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
  3. 连接号:——或~
  (1)用在两个地名或数字之间,表明起止、幅度、范围的时候,可念“至”或“到”。如
  ①真如——三棵树。
  ②沈阳——南京西。
  ③服用减肥胶囊2~3个疗程,体重会明显减轻。
  (2)当连接号用在刊物代号、刊号、文件编号、产品型号等方面的时候,一般念“杠”。如:
  ①《格言》国内统一刊号CN23-1525/G 4,上半月邮发代号14-229;下半月邮发代号14-230。
  ②F-16战斗机是美国研制的新二代新型战机。
  ③东风-3火箭成功地将一颗通信卫星送上了天。
  ④利德治疗仪,注册产品标准:YZD/津0185-2003。
  (3)当连接号用在总机号码与分机号码之间时,一般念“转”(zhuǎn)。如:
  汉光公司人力资源部:8243694-2038
  4. 代替号:~
  代替号也叫替代号,广泛应用于字典、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中,以节省文字、篇幅。“~”代替前面已出现的某个词语或句子,朗读时必须将其所替代的词语或句子读出来。如: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全速”一词作了解释后,举了这样的例句:“部队~前进”。
  ②《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修订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条:“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君其察之。”
  5. 引号:“”
  引号常用来标明人物对话、车船的名称,表示反语、讽刺等。一般不要读出声来,但引号用于欺骗、乔装打扮的人时,宜读成“所谓”、“自称”。
  ①“医学专家”、“留美博士”原来只是一个粗通医道的无证游医。他高价出售的“癌痛丹”也不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科技产品”。
  ②在李向阳的步步紧逼下,区队“特派员”终于露出了马脚。
  ③“小神仙”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不久,一碗“包治百病”的“圣水”就制成了。
  ④中华民国既然推翻了自五帝以迄满清四千年的帝制,便该把四千年的“国粹”也同时推翻;因为这都是与帝制有关系的东西。(钱玄同《随感录》)
  6. 虚缺号:□
  虚缺号表示因年深月久,字迹模糊、脱落或者需补上相关内容,一般读为“某”。如:
  ①鲁迅的杂文标题《“……”“□□□□”论补》这里的“□”是阙文的标志。
  ②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进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时,标点符号必须如实读出来,才能让听者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而不读出声来,倒会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例如:一位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上任伊始,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初三?初三。初三——”以此勉励班级学生奋发进取,把初三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而不要成为学习的终点。要是班主任不把它写在黑板上,只是在嘴上不厌其烦地重复“初三”,学生怎么能领会老师的真实意图和良苦用心呢?
  (作者单位:射阳县新生中学)

标点符号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