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3期 ID: 360416

[ 戴元枝 文选 ]   

合作写作——叶圣陶提倡的一种写作方法

◇ 戴元枝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众多著作中全面论述过写作的本质、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教学的目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具体原则、作文指导的过程等。这些,人们曾多有阐述,但对其提出的合作写作却鲜有论及。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练习写作也可以用集体讨论的办法”,写前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这样既可避免教师的“空洞讲说”,又可避免学生的“苦思冥想”。他认为“某一材料值不值得写,该怎么写,就可以讨论……与人家讨论一番,那本来朦胧的意象渐渐具体化了,甚至血肉充盈了,这正是动笔前最需要的准备”。①这里的“集体讨论”、“与人家讨论一番”,其实就是合作写作。
  合作写作是相对于个体写作而言,它注重写作过程中群体合作活动。这种形式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就提到了这种方式:“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意思是说,(郑国)制定政策法令,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进行修饰,东里子产加工完成。这里孔子就很详细地描绘了合作写作的过程。
  在西方,将合作学习引入作文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美国提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重视并运用合作技巧”,“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写作、评论和发表文章”。英国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有机会互相合作、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讨论其质量”。德国认为在“说和写”教学时,“在参与确定和执行专题教学计划中,孩子们结识了集体学习形式,担负各人的责任,把学习小组当作学习集体”。加拿大鼓励学生“用焦点论谈的方式表达他们思想的写作活动”,“通过讨论,各抒己见,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澳大利亚作文教学提倡在提交作文前有一个口头演示,“如联席会议、朗读、小组讨论”。在日本,为增强学生的写作心理和激发写作的冲动,他们提出“团队合作作文法”。②
  合作写作之所以被广泛运用,是因为这种写作形式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建构写作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那么,怎样进行合作写作呢?叶圣陶在其与夏丏尊合著的《文心》③一书中,曾对合作写作的两种过程模式以讲故事的形式分别作了展现:
  
  一、配对写作
  
  《文心》中国文老师王仰之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给母校教师的一封信”,学生大文和乐华便商量两人合作给母校的李先生写一封信。我们看他俩“合作写作”的过程:
  他们先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然后互相批评,这几句是不用说的,那几句是可以归并到哪里的。批评过后,再商量哪一段应该在前,哪一段应该在后。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他们的心思很专一,淡青色的月光充满庭心,有好几种秋虫在那里叫,在他们都像是另外世界里的事。当一个拟成一句句子,另一个给他修正了,彼此觉得满意的时候,兴奋的微笑便浮现在两人的脸上。(《文心·一封信》)
  这就是合作写作的一种形式——配对写作。配对写作是指两个写作能力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共同讨论构思,合写一篇文章。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配对写作的过程:首先,二人共同确定内容——写给母校的李先生。其次,讨论构思,先把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再讨论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再次,安排结构层次,仍由二人共同完成,“商量哪一段应该在前,哪一段应该在后”,并作记录。最后,斟酌字句,由一人执笔,二人共同商讨字句,写成文章。
  众所周知,在日常对话中,来自对方口头及非口头的信息可以激发深层次的语言和思想的产生。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在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转换时,多是单独活动,缺乏与他人的互动与对话,基本上是依赖内部心理过程完成的,这就可能因缺乏外部语言的反馈而不能很好地实现成功的书面语言表达。配对写作通过两人在写作过程中互相商讨,并提供必要的言语反馈来降低作文的难度,从而提高作文质量。另外,配对写作也给学生增添了写作的乐趣,大文、乐华感到:“从前在小学校里,有时也共同作文,全级的同学合作一篇文字;可是,他们感到今夜的共同写作,那种趣味是绝对新鲜的。”
  
  二、小组写作
  
  小组写作与配对写作不同,不是一对一的讨论,而是由写作水平有差异的4~6人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写作。除了具有配对写作的有利因素外,这种小组合作写作策略还运用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有效资源共享和“群体优化效应”,使不同智慧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这种多向性的思维能有效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的给予纠正,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的给予阐明。”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纠正、修补自己的见解、观点,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观点。在《文心·知与情与意》一文中,朱志青、乐华、大文、汤慧修和周锦华五个学生准备给《抗日周刊》写一篇抗日的文章,就采用了小组写作的形式:
  1.确定主旨
  在王仰之先生的指导下,确立这篇抗日的文章从情与意的角度来动笔,要“以热烈的感情激动大众,以坚强的意志鼓励大众,叫大众也起来和我们一起抗日”。
  2.搜集材料
  根据主旨,由小组成员各自就自己的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思考在写这篇文章时适用且打算采用的材料。
  3.讨论构思
  即文中所说的“商定大意”阶段:
  “第一节当然是先叙述经过情形。因为若不叙述,话就无从说起。”汤慧修说,“不过这叙述要简单,几句话就够了。”
  其余诸人都点头。朱志青就在黑板上写道:“简述经过情形。”
  “其次说什么呢?”朱志青问。
  “其次当然要表示愤恨了。姑且写‘感言’二字吧。”大文说。朱志青照写在黑板上。
  “对于政府依赖国联,似乎也该责备几句。”乐华说。
  “还有张学良的不抵抗,也可连带在这里说及。”周锦华说。
  “我们的文字,是要大众抗日的,对于大众,似乎该抱一种希望吧。”朱志青一边说一边写“责政府”,“责张学良”,最后写道“对于大众的希望”。(《文心·知与情与意》)
  在这一阶段,五人在合作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仅共同商讨出文章大意,还列出了行文的提纲。
  4.拟定草稿
  写作的主旨已明确,内容已确定,写作时只在于把已明确的主旨、已确定的内容用适宜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一步主要在于文字的加工、润饰,推选一个人起草即可,故大家推选汤慧修起草,“汤慧修也不推让,走到教室一隅的座位上执笔俯首就写”。
  5.共同修改
  汤慧修起草完毕,交给大家看时,大家看了都满意,只略略更动了几个字就通过了。
  以上我们分析了《文心》中所展现的两种合作写作的过程模式,分析了其实用性与有效性。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倡合作学习。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合作写作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在我国无论是合作写作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非常缺乏,叶圣陶先生的合作写作思想及两种过程模式无疑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释
  ①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②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 250~357页。
  ③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中文系)

合作写作——叶圣陶提倡的一种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