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节选的《边城》一文,对“糍粑”一词作的注释是:“把糯米捣碎后蒸熟做成的食品。”笔者认为此解释有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正确解释为:“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食品。”制作程序上两种解释正好相反。
笔者曾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和工作多年,对糍粑的制作过程相当熟悉。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糍粑。糍粑一般是用糯米做的,也有加入高粱、小米、包谷的,颜色就是红色或黄色的,如果加入野蒿子就是绿色的,各有各的风味。制作糍粑得先把糯米用清水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用木制大饭甑蒸熟成糯米饭,尔后趁热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这在当地称打糍粑。打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心灵手巧的女人将舂烂如泥的糯米饭置于案板上,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将之捏成小团或饼状的糍粑团,糍粑团要做得光滑,美观,为了耐看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在糍粑团上印成各种图案,最后将之置通风干燥处阴干即成。
由此可见,“糍粑”是先将糯米蒸熟后再捣碎,而不是捣碎以后再蒸熟,课文的注释却正好弄颠倒了。
(作者单位:肇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