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越来越被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了解、接受并应用。“学案教学”首先是确定“目标”,“学案”展示给学生的第一步也是“目标”。然而有些教师的学案的这“第一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目标” 的认识与理解,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配合性,在整体上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甚至会出现反面效果。
问题1 “目标”的名称不准确
老师在学案上向学生展示“目标”,其动机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当了解什么,应当知道什么,应当记住什么,应当理解什么,应当学会什么,应当做到什么,所以“目标”的指向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所展示的“目标”,自然应称为“学习目标”。但有不少老师却称之为“教学目标”。这显然不妥,是不准确的,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甚至是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学习目标”时,不仅知道是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应达到的目标,而且会产生一种努力“学”从而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力量。而当看到“教学目标”时,学生会误认为是老师的目标,是老师要完成的任务,自己只要等着老师“教”就自然学会了;即使学不会,那也是老师的责任。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性,削减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问题2“学习目标”内容表述不当
第一个方面:“学习目标”照搬“教学目标”。有些老师将备课本上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照搬到学案的“学习目标”上,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内容,都是“教学目标”的原话,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虽然“学习目标”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它们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的内容应当有区别,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学习目标”的内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的内容中,不仅叙述着老师确定的目标,还叙述着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期望等;不仅叙述着要让学生达到的具体的知识目标,还叙述着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等。这些内容常用 “了解、知道、理解、懂得、记住、学会、掌握、能够、通过、培养、训练、鼓励、使(学生)”等关联词统领。例如下列表述:
①了解蒲松龄,知道其主要作品及思想。
②掌握句子成分分析的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句子成分。
③记住文中6个生字的读音和写法,理解4个成语的含义。
④使学生懂得“互相尊重”的道理。
⑤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品质。
⑥鼓励学生质疑。
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这些语句形式,在备课本的“教学目标”中常见。若据此确定“学习目标”,那么从与学生关系的角度考虑,①②③能够照搬;而④不便照搬,应变换为:弄懂“互相尊重”的道理。⑤⑥⑦更不能照搬,必须变换表述,而且此类内容最好不展示在“学习目标”中,应寓含于教学环节中加以完成,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妙效果;如果变换表述,须精心组织语言,变为让学生如何做,达到不露痕迹。例如⑥可变为“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而⑦可变为“能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来”。
这就好比用“激将法”时,不能告诉被激之人,才能奏效。试想,如果把⑤⑥⑦的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心里是何感受,一定有成了老师“培养品、训练品、实验品”的感觉吧?
第二个方面:“学习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例如下列表述: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品味语言。
③揣摩词语。
④掌握生字词。
⑤了解作者袁枚。
这些都是综合性的问题,包括多个方面的要求和方法,如此展示给学生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要求,也就使目标变得不明确,缺少可操作性。如果是低年级或没有系统训练和指导,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实。应将其分解细化,变得具体明确可操作,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和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①可化为“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内容,划分出层次等,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而且学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②可化为“能谈一点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③可化为“能对文章的用词说一点优点和作用、不足,并修改”。④的要求也不明确。因为一篇课文的生字词很多,需要掌握的是哪些,即使不一一具体指出,起码也要有个大致范围,例如“掌握课文前面方框中标明的生字词”,或“掌握注释中加拼音的生字及相关词语”。⑤与作者袁枚有关的内容很多,通过什么资料了解,了解哪些方面,学生肯定不明白,可改为“通过课下注释和课文后资料,了解袁枚的生平、字号、成就、作品、文学主张等”,这样学生就易于把握了。
(作者单位:无棣县小泊头镇
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