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别》写的是张生在老夫人的压力下,不得不离开崔莺莺而上京赴考,表现的就是二人的离情别怨,这主要是通过崔莺莺的唱词体现的。在这一折中,环境的描写和烘托起了表现人物心理和推动故事发展的巧妙作用,曲中的情感基调通过景物表现了出来。下面就文中的景物描写谈谈其写景艺术。
课文一开头,便写崔莺莺见到暮秋景物,触景生情,唱了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用几句话勾勒了一个浓郁的暮秋景色,写天写地,写云写花,写风写雁,最后写霜染枫林红如醉,这些景物不仅起了戏曲布景的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把女主人公的伤离怨别的心情婉转传出。整首曲词,把萧瑟的秋天,零落的大自然,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染”字和一个“醉”字又把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中,倾注了莺莺的全部思想感情,是景,也是情。短短几句话,就把整折戏的情感调子带出来了。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柳丝虽长,但总系不住情人即将远去的马,因为斜阳已经挂在树上,离别之时快到了。莺莺将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了景物上,可见她对张生的离开充满了无限的无奈。以上景物都是与赴长亭途中的女主人公心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以情合,情因景更浓。
在离筵上,莺莺有千言万语要对张生诉说,但“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使得“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也不可能了。在她眼中,长亭周围的景物也变得暗淡凄凉:“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西风、黄叶、寒烟、衰草,让崔莺莺更觉得凄凉而迷茫。
酒席完了,已经是“落日山横翠”之时,崔张二人便深情话别,从叫张生路途上照顾身体,到提醒张生不要“金榜无名誓不归”,再到要张生“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尽管千言万语,但“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张生要起程了。作者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表现了秋天郊外的荒凉,衬托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离情。特别是“夕阳”和“古道”更写尽了离别、孤独、无奈与惆怅,可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是莺莺想象远去的张生,离人行只影单,孤独寂寞,而她更是“烦恼填胸臆”。
整折戏的三个场景,女主人公的感情是随之而流动的,四周的景物更是紧紧围绕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不断变换。这些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又使莺莺的离愁伤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情景交融,意味隽永。作者独到的艺术手法,深厚的文字功力,给了我们独特的艺术感受。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