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9期 ID: 359454

[ 刘松华 文选 ]   

大可不必的“反腐”

◇ 刘松华

  最近听了一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的《凡尔赛富》。文中有一段“历史轶事”,说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财政总监大臣富盖新建的府第富丽堂皇而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其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之心使路易十四作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这就是凡尔赛宫的由来。其建造者几乎是修建富盖府第的原班人马,因此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文讲到这里的时候,老师提问:文中插入这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一学生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又一学生答:既说明(凡尔赛宫)与富盖府第异曲同工之妙,又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
  再一学生答: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还有嫉妒的心理。
  教师对以上回答均表示肯定。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篇课文,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学到这里的时候,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作者引用这首诗究竟有何用意?
  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种理解:1、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2、为了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3、为了揭露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荒淫腐败,劳民伤财;4、以上说法皆可。那么,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代才俊杜牧,达达的马蹄声在空旷的华清官响起的时候,断壁颓垣,草木萧瑟,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大唐依旧,盛世不再,叫他情何以堪?而贾祖璋先生写这篇文章,其用意是为介绍荔枝这种水果,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无疑。引用杜牧的这首诗。正是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之一:不耐贮藏,保存时间短。至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显然非题中之意。若此处定要“反腐”,则文中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知该作何评论了。
  所以,合理的解释,最佳应是第2种。至于第1种理解,不能说错,但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分析,趣味性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同样,读《凡尔赛宫》,一段“历史轶事”告诉了我们凡尔赛宫的建造起因及其历史底蕴,仅此而已。
  回到本文的开头,法王路易十四对富盖的下手,可以想见,一定是打着“反腐”的旗号:一个财政总监大臣,居然造得起与后来的凡尔赛宫相媲美的府第,身陷囹圄,不亦宜乎?然而这只是一场政治游戏,颇为类似于明太祖朱元璋收拾富可敌国的沈万山,我们不会因此而赞颂路易十四或朱元璋“英明神武”。另外,根据课文介绍,凡尔赛宫始建于1661年,1756年竣工,时间跨度将近百年——这样看来,“奢侈腐败”的路易十四至死都没有看到凡尔赛宫的建成。
  
  (作者单位: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大可不必的“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