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跳跃性强,这就决定了诗歌鉴赏必须依靠想象。想象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欣赏者也是一种必要。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诗歌鉴赏规律,善于运用“补白”艺术——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一、用情感激发想象
诗是心灵的燃烧,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先要引导学生“人情”,人情才能“入境”。
“未成曲调先有情”——诵读为先。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诵读强调“心到”。鉴赏前可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酝酿情感,充满激情的朗诵配之以优美且富有意境的音乐,会使学生很快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心里开始有“情”,脑海里初步显“境”。
“一弦一柱思华年”——反复吟咏。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前提是进入角色,投入感情。反复吟咏可以让每一词每一句、每一人每一物不断拨动学生的感情琴弦,使他们自觉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进而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诗意的想象。
“石破天惊逗秋雨”——对比感悟。鉴赏后期可通过对比诵读体验情感,激发想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比如杜甫的《登高》《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如同抒怀古之情的刘禹锡的《石头城》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是伤别之作的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的变化、人格的高下,能加深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也更能“逗”(激发)他们想象的“秋雨”绵绵而下。
二、再造“意象蒙太奇”
丰富的想象固然是促使诗人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诗人却并不能将其想象的内容全部纳入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形态,这就给诗歌鉴赏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条件。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进行意象再创造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一是赏析写景名句。让学生当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转换成电影镜头,即用各种手法一长镜头、短镜头,全景、特写,俯拍、仰拍等把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拍”出来——实际上是用语言在课堂上给大家描述出来。比如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赏析诗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神奇的想象和夸张,这更适于欣赏的再创造。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中仙境,特别是“洞天”的描写充满奇异色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几乎全篇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从物到人、从地上到天上,令人目不暇接。这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造“意象蒙太奇”,把诗句转换成“小电影”,这样不仅可以使想象丰富,更可以使想象细腻合理。
三是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如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组合了六个意象,把当年的战斗场面渲染得有声有色:雪夜里驾着高大的战舰,在瓜洲与敌人血战;秋风中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大散关前驰骋。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气氛、英雄的气概、自豪的感情在意象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理解也可用“蒙太奇”的手法完成,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六个意象“拍”成连续的画面,就可大大加深理解,并最终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诗情——诗的主旨。诗人把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就要你去想象、补充,教师应鼓励一切符合诗意的想象和创新,因为诗歌的魅力正在它的“多解”。
三、让学生“变”成抒情主人公
读诗赏诗,最重要的是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与诗中抒情主人公同喜同悲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尽可能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
首先教师应用富有鼓动性、诱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渐入角色。当然,要想真正“变”成抒情主人公,重要的是在赏析过程中个人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意象时,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诗人的境况,争取实现角色置换一把自己化为作者,至少应与诗人“同在”,对诗人的处境感同身受。
“变”成抒情主人公可以解释为:登上高台,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阔,你就是忧国伤时的杜甫;吟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就要成为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你就是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的苏轼;吟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你就要成为孤独凄苦、仇怨满腹的李清照。
当然,我们所“变”成的抒情主人公,是在想象、共鸣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能完成这种变,是一种高层级的能力。
总之,在诗歌鉴赏中巧妙运用“补白”艺术,通过再造想象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确是很好的尝试。
(作者单位:河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