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声音,响彻云霄,直贯长虹,惊天动地;这声音,代表了世代中国人的心声,是一位历史学家站在民族高度向世界的庄严宣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亿万挺直腰板洋溢自豪感的中国人民,那直挺挺的刚骨中正铮铮发出这一响声。细读此文,我们无不为此浩然正气所震撼,更会因作者的精到安排所信服。
一、严谨的结构
什么是骨气,就是人们所说的坚强不屈的气节,即一种人格、国格。要论证这一概念,实属不易,可作者用了简短的文字,以清晰的脉络,使论证有条不紊。课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坚定立场,展示了民族精神。接着层层剥茧,引用孟轲之语,高度概括了骨气的含义,并特别指出“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由此从不同角度举出三个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含义,号召人们为体现这一骨气而奋斗。全文结构缜密,清晰易懂。
二、典型的事例
论证论点,事实是最好的材料。作者煞费苦心,从不同角度认真选材,使全文无一破绽,无不让人读后拍案叫绝。
在时间上,按照历史发展,从古到今,本文举出了“古代”、南宋、现代三个代表不同时期的例子,足以证明“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在社会阶层上,文中人物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社会阶层。文天祥是宋朝著名民族英雄,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是战国时期一个穷苦平民的代表;民主战士闻一多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员。所以说“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在涉及矛盾上,有骨气体现,必然就会涉及矛盾斗争。文天祥一例是民族矛盾、民族斗争的体现,不食嗟来之食一例是社会矛盾的体现,闻一多一例是阶级矛盾、革命斗争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人物特点上,文天祥在民族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穷人在富人施舍面前,矜持不苟;闻一多在特务枪口面前,慷慨激昂。这都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无不表现中华民族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在全文照应上,文中引用了孟轲的三句话展开论证,引用的三个事例极为贴切,很有代表性。文天祥的事迹全面体现了孟子所歌颂的“士大夫”精神,但从屡次劝降而至死不从的凛然正气看,着重表现的是“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无疑在说明“贫贱不能移”;对于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当然是扣合“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样一来,更使全文结构严谨,紧扣论题。
三、刚劲的语言
本文语言无不是铁骨铮铮,刚正不阿,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对骨气的赞美之情。且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声音,刚劲有力,感情充沛,出语不凡。“我们”二字,充溢着强烈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豪感。又如“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无不是激励人心,鼓舞士气。再看“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胜利,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真是顶天立地,一往无前,如排山倒海之势,浩气直贯长虹。
(作者单位:习水县二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