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4期 ID: 359311

[ 陈维国 文选 ]   

赏读《孔乙己》处处见匠心

◇ 陈维国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
  
  匠心之一: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朝末年
  
  文章开头用一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巧妙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把孔乙己置于清朝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来刻画,便于塑造这样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再现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匠心之二: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
  
  把故事放在酒店柜台前来表现,就是—个很巧妙的构思和布局。酒店这种场合,对于描写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是十分合适的;酒店又是人来人往、谈天说地的地方,对于表现周围人物对孔乙己的看法、态度,也是最合适的。
  
  匠心之三:人物的安排
  
  “我”——酒店的一个小伙计。作品主要是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孔乙己的。在当时,伙计是专门侍候人的,是低人一等的;而这个小伙计却连侍候人的资格都没有,地位最低,最被人看不起。作品让这个最被人看不起的小伙计,用势利的眼光来看待孔乙己,用讥笑的口气来叙述孔乙己的经历,可见孔乙己沦落到了何种地步。这种写法可以更有力地表现孔乙己的没落。请看课文第三段环境描写的最后几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还没出场,就写明了他在小伙计心目中的地位。连最被人看不起的小伙计也看不起他,可以随便讥笑他。
  酒客——一群没有姓名的人。不具姓名,这样更具代表性,更具普遍性。无论是“长衫主顾”还是“短衣主顾”都是一样的冷漠,一样的麻木不仁。在他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个生活的调味品,一块笑料而已。对于落魄中的孔乙己,他们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有的只是嘲笑、挖苦、凌辱。“孔乙己,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语气是这样的肯定!“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语言又是那样的刻毒!文章多次写到酒客的“笑”,这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掌柜——一个十足的守财奴。这种人的心中只有金钱,没有半点的温情。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门口时景象是极为凄惨的。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可他劈头就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种人的冷酷是无可救药的!文中四次写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含蓄地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及这十九个钱。
  丁举人——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读书人,一个蛇蝎心肠的人。文中对其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鲁迅先生刻画这样一个形象是大有深意的: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人,就可以任意毒打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这本身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鲁迅先生将孔乙己置于这样一个冷漠的人物环境中生活,他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了。这样的人物环境便于“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语)。
  孔乙己——一个一心想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却又始终爬不上去的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形象,一个封建社会的“苦人儿”。他苦读半生,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但他又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时不忘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是个读书人。他鄙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结果越过越穷,到了“将要讨饭的地步”,为了生活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他自命清高,穷酸迂腐甚至当人们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的熏陶下,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把他变成了十足的废物。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鲁迅先生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偶然”偷窃、从不拖欠等情节,一再表示了他心地善良,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痛恨。
  
  匠心之四:绝妙的特写镜头
  
  镜头之一:当酒客奚落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了出来。这正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是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种地步,但是他对于封建文化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做平生最遗憾、最屈辱、最难受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为自己辩解。可是当人家讥笑他没有进学时,却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脸上也失了神色。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孔乙己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可耻,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镜头之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极其悲惨的。他“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走路。这个场面令人目不忍睹,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沉重控诉。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只要中了举,就有人巴结,送钱送物。可是连秀才也没有考取,如果再加上家境贫穷,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孔乙己就是这样。打断了腿,就是置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在这里,鲁迅向这吃人的制度发出了控诉!孔乙己被打成这样,又有谁能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接着是:“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是一片讥笑声。这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可是,孔乙己又是怎样对待这一切的呢?他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可以说是处处见匠心,我的这篇短文不可能一一列举,若能起到引玉作用,则倍感幸甚!
  
  (作者单位:兴化市钓鱼中学)

赏读《孔乙己》处处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