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中唐雎是一位英雄,我希望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斗争的英雄精神。课堂上,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是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应该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李伟沉默着,他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我说:你能谈谈看法吗?他说:“老师,我不敢刺杀秦王,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可能连宝剑都拿不动!”
李伟不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他们朴实善良但也胆小怕事,活得那么现实。怎样才能使他们乐于做英雄,敢于做英雄呢?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能为了教课本而教课本。于是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选取了第四单元的《相见欢》(李煜)和第三单元的《别云间》(夏完淳)作为学习内容。
学生了解了李煜投降后的屈辱境况,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感受到了诗人无比的惆怅和忧愁,认识到丧权辱国、苟且偷生的悲剧,他们没有同情李煜,反而对李煜的投降做法感到愤慨。《别云间》中诗人自述了国破家亡的遭遇,抒发了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诗人拒绝投降,英勇就义,时年仅17岁。学生无不被夏完淳少年英雄形象所感动。
教学内容的重组对比运用,突出了英雄形象,增强了教学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对照自己的胆小怯懦,感到汗颜。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英雄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具备了学习英雄的动机。我看到李伟的脸颊微微泛红。
第二课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一首》和苏轼的《密州出猎》。首先,多媒体显示作者生平,在学生心中树立英雄形象。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是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是南宋第一大家。词人抒发了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主人公的英雄本色。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他性格豪迈奔放、胸襟乐观旷达,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品格坚贞,是宋代文化孕育的旷世奇才。了解作者,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效仿英雄。其次,通过阅读比赛让学生体会英雄的豪放,感受词的壮美,领会词人的壮志豪情。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投入情感,激情朗读,声调要高亢,声音要洪亮,读出英雄的豪放、作品的壮美。在活动中学生纷纷主动登上讲台,激情诵读,李伟是声音最洪亮的一个。看表情,他仿佛自己变成了英雄。我知道,他们找到了做英雄的感觉。我会心地笑了。
总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教材,是新教育理念注重人性化特点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临西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