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1期 ID: 358510

[ 赵丽琴 文选 ]   

师生关系对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影响

◇ 赵丽琴

  动机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想学习,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前提。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师生关系的作用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成效的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
  一、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它不仅影响学生归属需要的满足,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及情绪状态,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一)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学生需要的满足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属于缺失需要,这些需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得到满足。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无法感受到被老师关爱,或者感觉自己无能的学生,往往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自己的成长目标。如果教师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就会给予学生很大的满足感,激发学生去求知。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要。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任务中去。归属的需要,即个体需要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大量研究表明,个体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心理上需要体验一种安全感,希望与环境中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人(如父母、老师等)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二)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认可、接受老师所指示的活动规则,采纳教师所重视的目标和兴趣,积极配合参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难以与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真正接纳与认同老师的目标、规则等,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老师的教学。一位从教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学生都很敬畏她,上课也守纪律,老师的话没有敢违抗的,但只是表面上的顺从,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就是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原因并非该老师的教学水平低,而是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很少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而另一位语文老师不仅讲课有吸引力,而且与班里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大家都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可见,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动机状态。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和喜欢时,学生会体验到情绪上的幸福感,会对学校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即使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仍然会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付诸努力。而那些情感上受到忽略、自尊心受到打击、表现出对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很难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
  (四)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欣赏,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喜欢的,这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尊重和肯定性评价,师生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严重冲突时,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纳与认同,而且会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明显。有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支持,头脑中渐渐形成了负面的自我概念,这会严重阻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
  二、学生期待的师生关系
  国外的一项对教师的研究发现,中学生描述的教师形象是:具有民主和平等的交流风格;引导学生参与和投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对学生行为和成绩的合理期望;在教学中以及与学生的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关心的态度和兴趣;提供建设性的而非严厉的、批评性的反馈。能力强的学生喜欢那些能够对他们提出挑战,鼓励课堂参与,教育目标与他们自己相似的老师。而能力弱的学生尊重这样的老师:亲切地对待学生;公平;能够把学科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容易理解;能够维持对课堂的有效管理;能够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兴趣;提供给学生自主的选择机会;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等。
  在国内的研究中,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是课堂教学水平高,表达清晰,生动幽默,有吸引力;关心和爱护学生,能够热心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能够公正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聆听他们的感受;信任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是喜欢批评与指责,做事不公正,不懂得尊重学生,不能理解学生的感受,过分严厉,讲课不清晰,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高高在上,情绪调节能力差等。
  三、建立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师生关系
  上好课、让课堂富有吸引力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如果能够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因素人手,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营造尊重信任的氛围,表达积极的期望,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尊重信任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落实到行动并不容易。能力强、学业成绩优秀、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往往更能赢得老师的信任,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性格有明显缺陷、家庭社会地位低的学生,现实中未必都能赢得老师的尊重。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都有自尊心,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有一定潜能的人,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进步,并能够尊重他们,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在对待中等水平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时,表现得不太友好,笑容更少,非言语的支持(如关注的目光、期待的眼神)较少,批评指责超过表扬。在课堂提问及反馈方面,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候的时间相对较短。当他们无法给出正确答案时,老师不太愿意多做启发,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而当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出错时,老师更多的是提醒,批评较少。学生往往能够明显感受到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鲜明态度。在一次家长参与的公开观摩课上,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对同一个学生提问多次,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未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如与学生说话时目光注视着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有适当的等待时间;学生出错时给予理解而非冷嘲热讽;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但前提是教师从内心深处能够接纳每一个学生,能够有公平公正的意识。如果并非真正关爱或喜欢学生,就很难从言行方面表达出对学生的尊重。
  (二)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望
  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业基础,建立适合他们的目标和期望。对于能力强、肯钻研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更富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确立更高的努力目标。对于中等水平或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盼,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不离不弃。一位语文老师说:“教书十年来,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将来也不会放弃你们中的每一位。我相信你们。”事实上,这位老师在行动中也的确做到了。当学生成绩落后时,她会给予积极的鼓励:“你们只是暂时的落后,加把劲就会赶上去。”同时给予学生具体的策略指导,如及时复习巩固,加强日常积累,注意学以致用,准备错题本,把出错的原因、困惑记下来等。
  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念:学生都能够学好。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学生就有可能对自己有信心。在对待学业困难的学生时,需要树立学生能力的发展观,以动态的发展眼光来看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些学生只是暂时困难,在适当的外界条件和有效的教育干预下,完全有可能发生转变。
  (三)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消极的同伴关系(如同伴排斥,同伴欺负,朋友之间的冲突等)会导致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消极态度,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使学生难以投入学习活动,从而造成学业问题,甚至长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同伴欺负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如讽刺、辱骂、起外号等)以及间接欺负(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等)。同伴欺负不仅导致受欺负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学校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而且有可能造成被欺负者身体上的伤害与不适,阻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业活动。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同伴欺负或被同伴排斥的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抑郁,因此班主任老师需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有安全感,不被欺负与排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第一,重视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建立。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及时间上的限制,不少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尚未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同伴关系、社会交往联系起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正视、认识同伴关系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第二,对同伴交往困难的学生予以针对性的训练和帮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相应的行为特征与被拒绝、受欺负有密切的关联,二者通常互为因果。—方面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从改变学生自身的情绪、行为表现人手,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同伴关系中的双方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训练。
  第三,创建有利于积极同伴关系的课堂环境。教师的不同领导风格、教学方式等也是诱发不同性质的同伴关系的因素之一。比如,专制型的教师更容易使学生建立对立、冲突的同伴关系,更容易出现受欺负的学生。合作学习、同伴互助、榜样示范、有效奖惩等教学方法则有助于营造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增强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生关系对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