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1期 ID: 358503

[ 罗春花 文选 ]   

《荷塘月色》“品读”教学设计

◇ 罗春花

  【设计思想】
  我们强调文学作品的学习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语言和精神世界,怎样引领呢?品读应是关键。
  “品读”是“诵读”的深层层面,我们经常强调“理解”一词,如何理解?当然离不了读。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理解往往是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模糊经验,是一种感知、一种领会。虽然这种感受、领会能够触及散文意会的深层,但对作品的情感形式诸多方面的特征及其审美风格有可能会失去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有一个品读的过程,通过品读达到感悟。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法是条分缕析,且重点放在对精彩语言的赏析上,而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往往是被语言的分析而淡化或肢解。学生学完这个文本得到的可能只是浅层次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认识。其实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去了解文本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和怎样表现,这就需要借助“读”去感、去悟。《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含蓄,赏析精彩语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领会语言背后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从语言到内容到情感地去读、去品、去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从语言表现形式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收获阅读。
  【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
  1 本文有多个多音字,要求学生能结合语境准确地认读,并正确地标注读音。
  2 读读课文,想想标题与文章内容是怎样的关系?
  3 上网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告知学习目标
  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也搜集过朱自清的资料了。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及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涉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学习《荷塘月色》一文,重点在学习文中所体现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法;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二)主要教学过程预设
  1 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问题:认真地读一遍课文,想想文章所写景象的观察点有没有变化?如果有,说说变化在哪里?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思路,是走进文本深层——作者情感的必要一步。本文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前后两个部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的景象也在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和思考问题,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既能构建对文本的整体感受意识,也可为下一步具体展开的品读式学习做铺垫。
  明确(只是提要,具体如何作答应根据教学中学生回答的情况做归纳。下同):“荷塘”和“月色”的景象都是文章描绘的中心。但前后两部分所描写景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从内容来看前半部分写了“月下的荷塘”的美景,后半部分写了“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
  2 品读课文,理清情与景的关系
  问题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做好标记。想想这些景物描写的基调是怎样的。然后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意蕴深远,语言细腻传神,既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写荷塘上的月色,还是写月光下的荷塘,都相当成功。因此,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理解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语言的表现力,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明确:月下的荷塘的景物基调是明亮、欢快;荷塘上的月色的景物基调暗淡、沉郁。
  问题2:阅读文本,画出表现作者心情或情感的语句。并想想: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逐渐转入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把握。理清情感变化的线索是为下面归结到本节课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情景交融”搭建思维台阶。
  明确: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变化的(情感句略):“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_—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问题3:结合阅读,想想本文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心情变化有什么样的联系?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语句或语段,细细品味其妙处,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方面进一步感知本文细腻传神、意蕴深远的语言特点,重点感受情景交融的表现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语言背后的内蕴,进而深化对作品所要表现的精神世界的认识。
  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景物描写紧密相关,景情相融。
  例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表达作者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地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出一两点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美好的景物衬托着美好的心境。
  3 探究情感和表现手法
  问题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这一段独自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是直接切入作者情感的一个语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此时此刻的心情,进而读出其情感世界。教学中重点分析这个语段,然后让学生再找出文中类似的语段,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明确:作者独自漫步在月色笼罩的荷塘边,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从中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话语,又流露出了作者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又表现出了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心境!这段表现出了作者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的矛盾心情。
  (学生选择两个自然段,自由轻声地朗读,悟悟景物与作者情感的联系,并与同桌交流一下。)
  问题2:作者情感的前后变化可用两个短语概括。与同桌讨论一下,用哪两个短语概括能准确地体现作者此时此地的情感(或心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具体感受深入到对文本所内蕴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悟知。
  明确: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一我什么没有一无福消受。
  问题3: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变化?
  利用PPT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略),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
  问题4:文章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
  设计意图:如果说上面的讨论是解决文本学习中的“是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这里要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从教学逻辑上来说是对前一教学内容的深入;从文本学习的逻辑来说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也是文本学习的归结点之一。
  明确: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作者将自己的心情始终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景随情变,情随景移,将情感寄托在对景物的描摹上,使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有的情景相融的意境美。
  4 小结课堂教学
  (1)本文结构
  内结构: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外结构: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2)思想情感
  复杂的思想情感:前半部分:淡淡的喜悦;后半部分:淡淡的哀愁。
  (3)主要表现方法:情寓于景,情景交融。
  5 作业布置
  (1)任选校园中的一处景物,参照第5、6自然段,写一段文字。要求做到情景交融,不少于300字。
  (2)课外找两篇朱自清散文阅读,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荷塘月色》“品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