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1期 ID: 358507

[ 王丽波 文选 ]   

语感培养的反思与启示

◇ 王丽波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突出强调了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亦称语感教学,如何正确把握语感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的关系是摆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尝试对语感教学加以审视和反思,以期为语文新课改的语感教学探索正确的方向。
  一、语感教学的发展历程
  事实上,语感教学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有关语感问题讨论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正式引入“语感”的概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要“培养语感”。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语感”基本理念的同时,在“课程目标”里提出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罕见地多达8次提到了“语感”二字。
  可见,由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对语感问题的重新提出,到1988年后语文教学大纲将“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列入“教学要求”,再到21世纪的三部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语感”确立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语言教育实现了由过去的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到重视语感培养的路径转变。
  在语感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语感教学的模式,其中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派”经过不断的改革实验,形成了一套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感训练为主旨的常规教学模式——“四步语感训练教学法”,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卖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对我国传统的语言教育经验的自觉弘扬。总结20多年语感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初步成就:(1)由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动态言语的学习。从语感训练的具体方法看,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运用言语能力的培养,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2)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品味语言打破了先前一贯的那种将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的做法,是语言教育的“返璞归真”。(3)由对语言的一元理解,转变到对语言的多元解读。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对多元社会、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关照。这对于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感教学的现实反思
  培养语感的理念无疑是先进的,但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语文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感教学的背景下,一线语文教学也暴露出了如下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语言知识教学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语言知识素养明显受到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对待语言知识教学的态度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其意图在于纠正过去重语言知识而轻能力、轻语感的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轻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学校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更加准确,思维更加严密。只靠传统的经验式的语感教育是低效率的。强调语感训练没有错,但是一旦强调过头,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不仅是“淡化”,甚至是“淡没”了语言知识的教学。比如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没有明确列出对语言知识教学的要求。
  在这种导向下,近年来学生的语言水平出现了下滑。以2005年高考为例,广东考生在一道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竞有10多万名(占25%)考生得了0分;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考卷出现了大量病句、错别字以及很不规范、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让评卷老师大为吃惊。2005年,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竟让外国留学生拿了冠军,令各位评委大跌眼镜。从这些例子中可见轻视语言知识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弊端正在学生的语言知识素养和语言实际水平上表现出来。
  (二)滋生了“语法无用论”的错误认识
  由于以前语言教育中语法知识分量过大而教学效果又不好,很多人就认为不用讲语法知识,只靠语感培养、言语实践就可以了。目前,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都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批驳过“语法无用论”。语法无用论者认为“不学语法也会说话,也会写文章”,甚至举例说“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等都没念过语法书,可是都成为伟大的作家、语言巨匠”,对此,张老认为,他们确实没有念过现代语法论著一类的书籍。可是,他们在语言上都下过功夫,而且是非常艰苦的功夫,花费过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天有了语法科学,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比起古人来要容易得多,怎么能用古人的痛苦经验来否认今天的语法学习呢?…
  尽管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在借鉴西方语法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不完全适合汉语的实际情况,但是一种语言总是应该追求其严密性和科学性。事实上,20世纪经过语法学界几代专家的努力,我们借鉴西方的语法体系对汉语语法规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基本成熟的汉语专家语法体系和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是行之有效的。在目前,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语法教学?我们认为不应该采取消极的态度去“淡化”,甚至抛弃语法教学,而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加强他们的语言修养。尤其是语法知识修养,进一步开展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使之更切合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
  三、启示
  反思现实,我们认为必须做到语言知识教学和语感教学的有机统一,既讲求适合于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语言知识体系,而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既注重符合于学生语言实际的语法教学,又注重对学生语言人文性的熏陶感悟,注重语感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一个人的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要以知识为原料。学习知识的每一个过程,同时也都是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人们常说的“无知便无能”正是反映了这个道理,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关系也是如此。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训练实践;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不能把学习停留在名称、术语上,仅仅以掌握一般知识为满足,要力求能够运用学得的知识来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新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形成的关系,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形成上,最为复杂的就是语法知识和语感能力的形成。语法知识学习为语感能力的形成服务,语感能力又为语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两者同样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而语义、语法和语音正是语言知识教学的内容,学习这些知识,正是为着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的形成。单就争议最大、也难度最大的语法知识教学而言,新体系只有在以提高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的总前提下,能够在语法知识与语感能力两者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做到语法知识与学生鲜活的言语材料密切联系而富有针对性、实用型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语言训练的高效率。

语感培养的反思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