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354642

  

乡土校本教材的教学尝试和思考

◇ 陈永福 庞培刚

  《常熟名胜》是江苏省常熟市新编的中专语文校本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训练。严格地说,它并不算一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因为它只有课题,没有课文,更没有相关的练习,无法让学生达到阅读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等能力的训练目标,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样一堂课无疑会让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家乡名胜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我想,这应该是编者的初衷。由于是常熟市自编的新课文,尚无教参及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所以,本文仅仅是对乡土校本教材的一次教学尝试和思考,很希望能从这次尝试和思考中悟出一些乡土校本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教学的有益东西。
  一.选材——教学内容的确定
  所谓量体裁衣,必先有体,才能测量裁布以成衣。同样,不确定教学内容,何来设计之说。常熟是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湖光山色,旖旎秀丽,虞山、尚湖、沙家浜皆负盛名;常熟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史迹丰富,琴棋书画、诗词文章各领风骚。《常熟名胜》可讲的内容很多,短短一堂课肯定无法面面俱到。那么,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样一堂题目大而内容杂的课呢?
  上好本课的首要工作便是选定材料,如何比较好地对众多而庞杂的材料作较好的处理?如上所说,常熟之名胜数不胜数,作为土生土长的常熟人自然是耳熟能详,那么,哪些该细说?哪些该略说?又该如何说呢?这无疑是困扰教师上好这堂课的一个难点。经过再三思考,根据知名度与地理位置,我们将名胜分为四大块,即古城景区、虞山景区、尚湖景区和沙家浜景区。其中,古城景区包括方塔园、翁氏故居彩衣堂、燕园、曾园、赵园等;虞山景区包括剑门奇石、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尚湖景区和沙家浜景区总说,各乡镇景点略点即止。
  但是,要将这么多景区的景点一一介绍又显然有失思考,如果千篇一律、内容单一则会枯燥乏味。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决定在介绍时根据各块景区的内涵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介绍:古城景区侧重讲常熟灿烂的文化,城内名园错落,代表着虞山诗派、琴派、画派、印派等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这些知识穿插在景点介绍之中;虞山景区侧重讲常熟悠久的历史,从商末至今,名人辈出,代代相传,一座虞山恰代表了常熟的历史;尚湖景区自然风景迷人,侧重讲常熟秀丽的自然风光;沙家浜景区作为红色旅游胜地,侧重介绍常熟光荣的革命传统。此外,各景点涉及的神话传说、名人典故、文化常识、诗词楹联等也会穿插其中。
  二.定性——语文终究应姓“语”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确定你在上一堂什么课,这是判断你上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语文课首先应该姓“语”,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似乎很少会碰到这个问题。但语文学科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无所不包,所以,有时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这堂课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特别是在没有现成材料、老师可以自由发挥的时候。
  那么,如何才能不把本课上成普高的地理课或职高的导游专业课呢?如何才能不让本课流于简单的知识介绍呢?这是上这一堂语文课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反复思考和探讨后,我们决定让本课的“语”体现在材料的分析上,体现在写作上。
  在课前,我们先搜集各景点的介绍资料,并自己下水根据这些材料写成了一篇游记,在课堂教学时也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以游踪为线索——来串讲各景点。材料分析即让学生对所选材料的内涵作归纳,通过讨论,归纳出常熟名胜的特色,即上文所述的文化、历史、风光、传统四个方面,这是本课的“形”;因常熟之“名”,油然而生之爱,便是本课的“神”。用一根红绳串起零散的珍珠,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游记散文的写法。课后,根据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的游记散文的写法,要求学生写一篇常熟游记,作为课堂巩固训练。我们想让学生在了解家乡风貌的同时,更能掌握游记的写作,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阅读体验转化迁移到写作体验的设计,达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所以,我所设定的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了解常熟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2.学习游记散文的写法;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此的定性,如此的处理,不但体现了课堂“语”的特色,并且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
  三.形式——教学方法的落实
  这里所说的形式即教学方法。要上好《常熟名胜》这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十分有益而必要。我们反对多媒体运用的泛滥和浪费,课件做得越来越精美,但却成了“傻瓜式”的自动播放,预设得太多,答案太过死板,学生没有思维空间,缺失实际教学效果。但如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像这样一堂“常熟名胜”课,特别是对于景点的介绍,图像、声音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手段。因而,在课件制作上,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这样,各景区的图片,相关名人和文化流派的文字材料,虞山琴派的古琴曲,各景区的旅游宣传片,在课上交相辉映,虽然学生大多是常熟人,但如此美的镜头、画面、声音充分展示,那实在是一种多种感觉的盛宴,再加上学生对那些内容的熟悉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事实上,这堂课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氛围极其热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课堂上不光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还设置了其他多种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地在课堂上“动”起来。比如:介绍虞山景区和尚湖景区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方式向大家作介绍;介绍沙家浜景区,让学生以小品的方式来演绎;介绍曾园,让学生回顾有关曾朴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文学常识;介绍兴福寺,让学生一起背诵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等等。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这堂课就充分“活”起来了。
  四.反思——语文要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的“生活即教育”论至今仍影响着教师们。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也提出过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如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明白:语文要走向生活。
  反思这堂能给老师充分发挥自由的课堂,我们根据对常熟名胜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的了解,结合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尽可能作了一些体现语文“语”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完这堂课,学生处在兴奋中,教师也很有成就感。
  当然,从学生课后的作业情况来看,虽然质量并不见得很好,但作为游记散文的形式已基本合格,可以说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职业学校的学生好学者少,厌学者多,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认为其枯燥或者没什么用者更不在少数。本节课之所以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且乐意参与,这当然首先得益于题材的新颖,内容的充实,手段的活泼,但教师“走进名胜,走出语文”教学设计思路更为重要。
  从名胜中走进去,从语文中走出来,这堂“常熟名胜”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可以说,这堂语文课,因为走向生活而精彩。那么,换做其他正统或者传统的语文课文,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呢?能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呢?我们觉得:语文教材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因为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它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那么,让语文走向生活吧,走进名胜,走出语文,去收获一颗别样的果实!
  陈永福,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庞培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责任编校:石在中

乡土校本教材的教学尝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