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唯物辩证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观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角度,甚至是立体交叉的,为准确掌握其共性与个性,就需要比较。在比较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理认知的深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正是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可以说,比较法既是一种方法论,也不啻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获得更广博的知识。
新课程观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方法上提倡以引导探究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活动,正是为此提供最好的实践平台。
语文新教材的编者,无论在文本的选辑,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处处都体现了比较的理念。每一个专题的选文打破了以往以文体划分的模式,同一专题,允许同时有多种体裁和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文本出现,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比较学习的机会。对于文本,或是同中求异,或是异中求同,可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从而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对知识的纵深理解。
一.比较教材同一专题下的各个文本,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教材《必修一》为例。
在“向青春举杯”的专题中,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吟诵青春”这一板块里,毛泽东的词展现了革命时代青年的壮志雄心,情感激昂;食指的诗塑造了文革时期经历了迷惘却不颓废,仍然坚守信念的青年一代形象;而江河用鼓舞人心的欢唱表达了新时期青年变革者的热情与奔放。这些作品让同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在见证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执著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备感心灵的震撼,为我们描绘青春壮丽的篇章吹响了号角。“设计未来”的板块中,通过比较感受到马克思的睿智,严密的逻辑思维,给我们以选择未来职业的理性启示,而毕淑敏以感性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谱就了一篇选择生命崇高的乐章。正是他们让我们在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中有了方向,有了人生追求的动力。
在“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中,通过比较我们聆听到荀子劝勉学习的谆谆教诲,韩愈提倡从师的铮铮之言,黑塞倡导阅读经典的心灵感言,这都是我们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啊。
在“月是故乡明”中,编者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于故土家园的依恋,体味这一人类最本真最美好的感情。老舍语言的质朴,韩少功滴血的情思,柯灵深厚的文化底蕴,曹文轩在路上的哲思,刘亮程怀旧的情结,一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深刻诠释了“家”的内涵,引人深味不已。
而“像山那样思考”又恰如一曲哲思的乐章,无论是可爱的江南冬景,还是悲壮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都触动了我们心底的那根感动的弦——大自然有“无尽藏也”。或是跟随苏子泛舟赤壁之上,或是陪伴子厚攀援西山之巅,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凝望“神的一滴”,这正是缪斯女神给予人类的恩赐,深沉而骄傲的那声狼嗥,却应当作自然对人类发出的最后通牒,人类呵,确应“像山那样思考”。
通过这样比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专题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培养了他们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比较教材中单个文本与课外文本异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在每一篇文本中,可选择的比较点也是很多的。例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可让学生搜集更多其他的毛泽东诗词,如《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等等,通过比较发现,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吟哦都是那样的豪放旷达。
《沁园春·长沙》还可与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比。诗词中人物都处于相似的旷远阔大的背景中,而作品展现出的感情基调却有所不同。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同为写秋天,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悲秋情怀不同,而又与刘禹锡《秋词二首》“我言秋日胜春朝”格调相似,一改以往人们悲秋情怀,作品皆能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诗词气势同为磅礴,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何等孔武有力!汉高祖刘邦写有《大风歌》:“大风气兮云飞扬”,何等浑厚苍茫!豪杰之风,一脉相传,宋代苏轼又开创了豪放词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波澜壮阔!英雄之气,千年流转,毛泽东以现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位超越古人、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形象,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精神,词中有雄视千古的气势,改天换地的雄心,作品气势更加磅礴豪迈,意境更加深远开阔。同为一代伟人,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项羽无论他的诗多么孔武有力,他考虑的是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刘邦无论他的豪气多么飞扬,考虑的都是他的家天下;而毛泽东却是“四面云山归眼底,万里忧乐到心头”,他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志向更远大,意境更壮阔,气势更恢弘,作品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通过比较,我们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培养了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比较教材和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文本异同,增大学生阅读量,引导他们作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新教材的编写者,为了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同时配合必修教材的教学,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特地为我们选辑了一些与教材各个专题内涵相切合的,文质兼美,既重经典,又具时代性的文本。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将教材与读本中的文本加以比较阅读,一定既能达到编写者的终极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加深对教材文本内涵的理解。
如,我们可以将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与《读本一》中“何以为家”、“永远的记忆”、“故乡诗情”三个专题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故乡文化内涵的理解;可以将必修二中苏洵的《六国论》和《读本二》中苏轼、苏辙的同题文章《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可使学生明白面对同一题材,“三苏”视角与立足点各有不同,持论有相近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在于赂秦并警示当朝统治者,苏轼认为六国久存在“养士”,而苏辙则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团结一致”。通过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即便是在课后问题的设置上,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抑或是“积累与应用”“活动体验”,也都可引入比较阅读的范式,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新课程观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比较阅读法无疑是一条较好的实现途径。
“莫为浮云遮望眼”,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显示事物鲜明的个性,揭示其本质,形成鲜明的观点,获得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比较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认知的规律和学习方法,激发其创造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人师者本身更应加强对比较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沈红丽,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响水。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