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趋势下,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对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发展,在当今教育界一直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一线教师应认清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力求传承古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拓当今文言文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吸取古文化的精华。
笔者仅以先贤朱熹的读书法之精要并结合多年文言文教学经验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窥豹之见,希望能与大家商榷。
他强调读书穷理,引用《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学五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等教学原则,还有关于读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他的学生将其汇集、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分别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咏;(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其中(1)(2)(4)(5)(6)运用于当今的文言文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是维护封建道统的,但他创立的一些教学原则与方法在当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
一.循序渐进,夯实文言基础
“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以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这就要求读书要有一定次序,要打好扎实基础。
文言文教学同样如此,没有一定量的文言基础知识储备是很难有所精进的,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包括文言常识)能更好地促进文言文教与学。否则,文言文教学便是无源之水了。
那么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呢?
首先,掌握常用文言文字、词、句含义。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字、词、句的用法有很大区别。像有些生僻字、通假字、异义异读字、异体字、繁简字等,要掌握它们的字形,读准字音,确切了解字义。
如:①生僻字—《木兰诗》中的“鞯(jiān)”、“辔(pèi)”,要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②通假字—《狼》的“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其它则不一一赘述。
当然,课文一般都有注释,学生在预习时可自己加以掌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如有困难,由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其次,教学词语主要靠阅读作品时逐个积累。如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虚词的几个常用词的用法等。
如古今异义:《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妻子与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而词类活用就有很多了,像名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一词多义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说,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对于它的把握只能在具体的篇章中的具体语境里才能加以解释。
虚词同样在文言文中有其重要地位,虽然初中文言文教学已不作考试要求,但基本虚词的用法掌握是理解文章不可缺少的。如“之、乎、者、也、而、其、然、虽、为、与、何”的用法最为普遍。
至于句的教学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是教学时需特别关注的。其中有些句子有特别的标志性词可以辨明,这种语法现象应在教学时特别加以明确,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无论课时多么紧,学生基础多么差,都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教师可适时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能独立阅读文章。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是很多的,要靠平时的积累,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二.熟读精思,增强感悟能力
在循序渐进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加诵读,记住并能正确背诵名篇名句。正如其所言:“诵数已足,而未成育,必欲成育。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完全背诵。而且诵读可增强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方法之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品味辨析,增强语感,对语言的优美才会有深入体会。这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张志公曾说:“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了若干有用的文言语言材料,形成某些基本的文言文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所以多读多背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而且能够增强其古文化功底。
那么在诵读时,应注意加以指导: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等。朱熹在谈读书时也提到过要眼到、口到、心到。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眼、口、心、耳并用,逐渐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准确地理解课文。
如《马说》的最后一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读时就应该注意读的语气,作者在最后的自问自答中将“无马”与“不知马”两者加以对照,由“也”字收结,旨在痛斥统治者的无知无能,嘲讽之意也跃然纸上。所以读时可读出缓慢的嘲讽与惋惜语气,也可读出快速的愤怒与痛心语气。
三.切己体察,形成对作品的认识
所谓“切己体察”,诚如朱子所言:“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经典的古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精髓都融入在名目繁多的的篇章之中。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须认真加以咀嚼,将身心融入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精华,品味古籍给予我们的别样文化艺术大餐。
对于文言文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应在以上两步基础上来进行,通过分析增强学生理解力,培养他们的鉴赏力,让他们感受到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一方面“知人论世”,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教《陈涉世家》,文章主要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塑造了光辉的历史英雄人物形象,情节离奇生动。作者对其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且将其归入“世家”当中,可见作者的用心。这和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它寄寓了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这一点在教学时应加以说明。当然,文章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宿命论说法,所以我们在把握文章思想时要批判继承,形成对作品的全面认识。
另一方面,为正确理解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文章的构思、结构安排、表达手法和语言运用等等。文言文也分很多类别,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作品类型能加以掌握,在学生理解词句基础上,扣住各种体裁特征进行欣赏和分析,品味其语言特色,增强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力,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如教《与朱元思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作者的创作主旨,可以先了解此文的结构,在掌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艺术特色,在欣赏美文的同时逐步理解全文写景抒情的目的。作者在极力渲染山水美景时其实是为了表达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即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四.居敬持志,静以修身
“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这就要求读书做事须收敛,静心专注,水到渠成。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可说都是思想艺术俱佳之作,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教育与学习是有益的,这要求在教学时善于挖掘其有益启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为人处世之道,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德育目标。
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逆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坚持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前提下,使他们都能受到启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从而提高自身修为。
五.著紧用力,提高阅读水平
强调读书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读书时“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这就要求读书应及时抓紧,发愤忘食,不可松懈。课文收录的篇目是有限的,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涉及课外的文言篇目,或者给他们提供一些必看的文言经典小说,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一方面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吸取古典名著的精华,增强其文言文的审美欣赏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坚持下来,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能利用空闲时间去阅读尽可能多的文言书籍,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还可让他们去看些根据名著拍成的影视作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可能是课堂教学所不可获益的。
总之,笔者仅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文言文教学思路,然而具体的教学是每一个教师逐步摸索的过程。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文言文教学在自己的手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袁安,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永修。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