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354639

[ 李秋华 文选 ]   

例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 李秋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智慧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会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始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一.课堂提问要深浅互转,正误相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①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②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③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④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要求语言字斟句酌,逻辑严密,思维指向准确无误。科学与谬误势不两立,形同水火,但是,有时教师提问故设谬误,以误识正,却更能促进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实质,收到科学与谬误相克相生之效。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而不觉察时,如果一味简单地加以否定并授予正确的结论,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思维的惰性,也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时不妨将错就错,以错误结论为前提,施加引申,衍化出许多荒谬的结论,启发学生在“上当”“中计”中思维,在处处碰壁中顿悟,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十分讲究这种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故作错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正误相生的提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二.课堂提问要顺逆相辅,直曲相成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这种问题角度设计好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课堂上,老师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去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教《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我就借助戏剧《将相和》来进行教学,抓住点睛之词“和”提问:①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②课文写将与相的“和”,他们一直都“和”吗?③后来为什么不“和”?④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可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
  “逆”是逆问,指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解决问题。以反推正,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祝福》时,文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就大家对她的称呼来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叫她“贺嫂”或“贺六嫂”呢?”这样的提问无疑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逆问”,逆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直”是直问,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是提问中最常用的方式。如教学《隆中对》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提问:刘备是堂堂的“一国之君”,而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一山野村夫,刘备却三番两次屈尊降贵地前往拜访他,邀他出山,这是什么原因呢?提问直奔中心,直插要害,不拐弯抹角,很快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节中,快捷而引人入胜。
  “曲”是曲问。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分析《雷雨》一文中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时,如果直问:《雷雨》一文表现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怎样的阶级对立?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曲问: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亲生儿子后,对大海是什么态度?从他的态度,可看出什么问题?冲突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这样的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从周朴园的态度变化中,看到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只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敌对是彻底的,是剧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创意才能保持教学的生命力。
  三.课堂提问要约丰相宜,主客互换
  约丰相宜。“约”是就形式而言,问题要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丰”是就容量而言,问题要内涵丰富,思维含量大。看到什么问什么,琐碎芜杂,不得要领;直奔重点只设一问,却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涵盖其中,一问多能,以约驭丰。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主题,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作者要着意渲染刘兰芝临行前着意修饰“严妆”那部分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约,内涵却很丰富,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这样美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活活吃掉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把兰芝写得越美,她的毁灭就越震撼人心。   主客互换。在发问与答问这一矛盾中,发问为主,答问为客。既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应是发问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应仅仅是被动的答问者。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使主与客不断互相转换。另外,学生发问时,教师常常需要正面答问,但是,如果一味如此,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和定势。有时反客为主,欲答还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思辨中求得正确的理解,则比直接灌输答案更有价值。我在教《祝福》时,用低沉的音调说:“祥林嫂死了!”脸上现出悲凉的神情。学生一脸的疑惑:老师今天怎么啦!对作品中的人物怎么这样动情?这时有个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老师,您这样动情,难道您知道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吗?”这时,我并没有即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又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同学们,这位同学问得好,那么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言说开了: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被柳妈的“地狱说”吓死的,还有人说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学生的回答愈来愈接近主题,这时我又不失时机的发问:“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呢?”让学生写一个祥林嫂死亡分析报告。学生做了一回主治医生,对问题的分析自然深刻。
  四.课堂提问要虚实相生,明暗有致
  实,是问题的实质或教材实有的内容。虚,是非实质的东西或教材非实有的内容,如课文的空白点,教材中可能引发读者的联系点以及虚拟的情境等。欲探其实,故问其虚。不从实处直接设问,而是虚晃一枪,以虚探实,虚实相生,达到领悟实有内容、把握问题实质的目的。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讲完文章思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还归”,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亲”这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的问题一出现,马上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不仅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有不惜以死抗争的决心。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怯弱性格,但从原诗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这样一个满脑子封建家长制观念的婆婆自然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尊严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自尊和自强的光芒,这种光芒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的锋芒,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尊严,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可以想象在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兰芝是决不会去做的。
  明问,就是提问时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却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但在陈述中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悬疑。这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如:在讲课中陈述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现象或看法,闪露出一点结论的光芒,等等,这些都是暗问法。暗问是有意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愤悱情境,激励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比平铺直叙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艺术性,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李秋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宝应。责任编校:洪 鸣

例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