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真正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习得,一个是学得。所谓习得,是指通过学习者自己读背、领悟、写作而获得。所谓学得,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经过语文老师指导学习而获得。在习得和学得两者之中,习得是主要的,是内因;学得是外因,它只对习得起推进作用。然而,现代语文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违背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学得占据了统治地位,忽视习得甚至干脆放弃它。其典型表现是:语文课堂上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很少让学生读背课文,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读都读不下去,只记得几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就这些还不是自己思考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讲出来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学好初中语文呢?
一.要养成新的语文预习习惯
进入初中后,从开学的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预习可分二步: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大纲》上的任务,你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你的好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听的问题。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心里纳闷了:还有谁不会听呀?可没有这么简单。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我们平时说话都有一个目的,老师讲课也一样。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目的,有意识地去听。这样,一课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听的能力和语文成绩就提高了。
其次是说的问题。同样,说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的人说话都不一样呢!那么,怎样训练说话能力呢?
1、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开学就应当这样,训练几次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你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当然,争论的问题还是要有意义。
2、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要是能去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的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
再次是读的问题。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那是不可能的。学生要通过多读疏通文句,通过多读领悟主题,通过多读产生问题,通过多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另外,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最后是写的问题。一上初中,就要把写的事情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这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兴趣。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吴淑娴,王晓敏,现居山东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