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3期 ID: 354335

[ 刁勇 文选 ]   

《蓝蓝的威尼斯》美点解析之我见

◇ 刁勇

  《蓝蓝的威尼斯》到底从哪几个方面展现了威尼斯独特的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作了如下表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对于这样的概括和表述,我觉得尚有可商榷之处;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尚有可挖掘的空间。
  仔细研读文章,文章确实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但是对其“秋色美”并没有多少描述,仅仅是第六小节讲了一句:“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然而,就是这句话,也还是在描述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这一名胜古迹时顺过去的一笔,把它概括成“秋色美”并且作为与占据了课文大部分篇章的水都美和建筑美的相提并论的内容,我觉得实在有些勉强。
  当然,退一步讲,全文都是写的深秋的威尼斯,如若一定要将“秋色美”提炼出来,似乎也无不可,但是三者并非一个视角,而且交叉错杂,难以厘清。
  那么《蓝蓝的威尼斯》还展现了威尼斯的什么美呢?我觉得,它还展现了威尼斯的“人文美”。
  文中多处写到与威尼斯有关的历史传说,文章第三小节写道:“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的。这个城市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日趋衰亡,威内托人为了躲避外敌的侵略,离开大陆逃到了亚得里亚海边岛屿定居。到15世纪,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最富强的‘海上’共和国。当时,威尼斯的军舰商船威震地中海,威尼斯商人足迹遍布欧亚非三洲,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是描绘当时的情况的。”这一段讲述了威尼斯悠久的历史,作者告诉我们,威尼斯城缔造者们是一群爱好和平的勤劳智慧的人。
  还有第五小节,“据说,许多年前,威尼斯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马可到意大利各地传教,乘船经过里阿托岛海岸,当时风暴骤起,把船刮到荒凉的沼泽地带搁浅了。马可以为到了绝境,向天祈祷,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愿你平安,马可!你和威尼斯共存。’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这一段,以神奇的传说,介绍了圣马可广场的来历,给文章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两段文字,一实一虚,都讲述了威尼斯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但是,如果我们大胆的将这两段抽去,稍作修改后,文章还能保持其完整性。那么,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些历史、传说精心地穿插在文中?我想,作者一定是想向我们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地呈现威尼斯的美,他不仅要向我们展现威尼斯可以看见的外在美,还要向我们挖掘威尼斯蕴含其中的历史的人文的内在美。
  其实,一个城市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积淀起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一个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必定是一个浮躁不安的城市,是一个不成熟的城市,是一个不从容的城市,就跟一个人一样,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即使有靓丽的外表,也不会有翩翩的风度。而在作者的笔下,威尼斯是“美丽、和谐、幸福的”,可以说,威尼斯是一座从容的城市,是一座成熟的城市,是一座安详的城市,这种从容、成熟和安详,与水的灵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又相得益彰。那么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哪里?就在那一座座名胜古迹,——每一座名胜古迹或如同凝固了历史文化的音乐巨作,或如同硕大无朋的沧桑雕塑,向我们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成熟魅力。可以说,水都美、建筑美、人文美,三种美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直指焕发出威尼斯无限魅力的精神内核。因此,可以说,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美的外观,还为我们追寻了美的渊源。
  因此,如果仅仅将威尼斯的美概括为“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就不仅与文章的内容不相吻合,还使文章的内涵有所缺失。
  至此,再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题目拟为“蓝蓝的威尼斯”,而不把题目拟为“水城威尼斯”,我们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蓝色,不仅涂抹出了了威尼斯的色彩,不仅体现了威尼斯的水城特征,更象征着威尼斯的和平、宁静、友谊。
  当然,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威尼斯人的热情(第二小节)、威尼斯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第七小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威尼斯的人文美,同时流露了作者对威尼斯、威尼斯人民的喜爱之情。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这不也与音韵绵绵的“蓝蓝”达成了文与质的和谐共振了么?
  刁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蓝蓝的威尼斯》美点解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