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读者》2012年第23期《放鸭》课堂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本文写的是放鸭的李老壮与他准儿媳的一段轶事,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认识这位老人,并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并读懂作品。
(生认真阅读文章,用时约10分钟。)
师:从大家的神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做好了准备,请准备好的同学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认真书写自己的问题,大约过了2分钟。)
师:现在开始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由小组成员解答。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问自答,教师巡视全班,并作适当点评,用时约5分钟。)
师:大家交流很积极,在问答过程中,有没有小组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请大家把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
生1:本文中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环境描写?
师:这个问题能不能换一下方式提出来,比如:“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注:老师巧妙地将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改变,便于学生解决疑问。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生2: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共了产”?
生3:文章前面提到:李老壮“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可最后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面露喜色,非常欣喜,这个问题太棒了,比我想得还要好!
(注:及时性地积极评价,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增强,长此以往,定能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生4:由故事情节可以看到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
生5: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生6:文章中插叙李老壮的那段伤疤有何作作用?
生7: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师:这个问题能不能换一下,比如:这篇文章通过写李老壮与姑娘的对话,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
(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得到激发,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要求提问。)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相当有水平,说明大家读文章读得很透,这些都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前提。现在请大家针对上述问题,继续在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解答其中的一道或几道题。
(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巡堂,帮助部分小组解决相关问题,课堂气氛热烈)
(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针对上述的问题,逐一解答。用时约15分钟。)
师:同学们回答的问题相当有水准,完全超乎老师的想象,老师读完此文以后,发现其和我们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在意境与人物描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
(台下已有学生提到《芦花荡》)
师:对,《芦花荡》与本文在意境与人物描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请大家分析其异同。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讨论,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师最后明确,并安排作业)
以上教学片段,是本人在利用《读者》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力争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把学生完全置身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学生既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推动者,而教师则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成为教学的参观者。
一.角色定位,促进“教”的方式的改变
10年教改,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在本案例中,教师尽可能不设限,在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提问,肆无忌惮地提问,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品所提供的广阔领域里,让学生尽可能地拥有自由的空间和“不用担心超时”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阅读,独特地体验。这样,学生激活了,课堂开放了,教师轻闲了,彼此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就闪现了。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反应都是开放的、生成的、非预设的,学生阅读文本、收集信息、体悟情感、领会写法、积累语言等过程都蕴藏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思维是多维的,而结果也是多维的,无论问题本身,还是每个不一样的回答,都是基于作品的生成,并且都来自于学生讨论、探究与合作之中。因此,在课堂上,活跃而忙碌的是学生,欣喜而轻松的是教师。在这样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中,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整个课堂的参观者、欣赏者。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教师真正的放松。闲在课堂,却要忙在课外。首先,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对于很多文章,并不一定完全能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其次,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包括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写作特色、作者的相关常识、文本所涉及的写作背景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上课均有涉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一桶水”的需求;第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提到的问题千奇百怪,课堂上还有可能会遇到很多突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用长期积累下来的教育智慧加以应付。善于反思、经验丰富才能在教学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并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就能因势利导,放任自如,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主见、想法、建议等精彩瞬间,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二.创设情境,实现“学”的方式的改变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在很多时候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鼓励、引导、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以问代听,以探代讲,以发现促创新,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肥沃的土壤,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准备这一堂之前,我感觉有一定难度,害怕学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害怕学生提出一些与文本无关的问题,更是担心学生所提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但是,一节课下来,我发现我的这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我发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只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教”与“学”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有话说,想说话,想提问,愿提问,教师就能较充分、较全面地掌握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师生彼此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提高。
反观我们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任务,为了防止非预设生成性问题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就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非预设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整堂课充斥着幻灯片,充斥着教师的提问,充斥着教师的话语,使课堂教学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处于封闭的状态。至于学生是否有所学,是否学有所成,都是教学程序设定之初所没有预料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提醒自己: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因素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与思考的习惯。
三.智慧处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上学生充满智慧与独具个性的提问,是学生思想与人生体验的浓缩,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只是一带而过,置之不理,继续朝着原来的课前预设进行教学,虽然能勉强完成了其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既否定了事实,又是对学生创意意识的阻碍、压抑,同时,也无法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每一个突发事件,灵活应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及时改变设定的教学流程,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这样既是对学生发现意识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尊重,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灵感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拓展。
真实的课堂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更能精确地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信息,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准确而艺术把握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转换成课堂的生成,需由高超的教学智慧来实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需要教师的智慧创设,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富有个性的学生提问需要教师智慧解答。在理论指导下善于实践、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风格形成的必然逻辑。有了这种深厚的教学底蕴的积累,当我们遇到众多非预设因素,就能欣然迎接,智慧处理。
综上,课堂上巧妙运用《读者》等教学资源,让课外读物充分走进课堂,并努力使这种教学方式融进教材的处理之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我们的课堂就会迎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师生就能在课堂上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成功。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当课前预设的环节和课堂实际教学环节产生矛盾时,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读者》等课外阅读文本很早就进入了课堂,但使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语文真正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杨乔,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