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931

[ 黄耀明 文选 ]   

2010年高考作文高频错别字析论

◇ 黄耀明

  为什么高考满分作文很少?有错别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今年高考作文中,有些文采极佳,中心突出。论证详备,原可以得满分,只是因为有几个错别字而不得不扣分,殊为可惜。为什么有些作文得分很低?不少是因为有很多错别字。有的作文仅错别字一项就扣了20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据悉,错别字失分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普遍现象,学生都错在了那里?为什么会错?怎样避免?这是许多教师和学生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阅卷中,特别留意了这些问题,并向其他阅卷教师征集高频错别字,以求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助益。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要求根据三则材料讨论人才的培养规律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考生写得很好,却在错别字上栽了跟头。我们精选了带有普遍性的10例高频错别字,并予以分析。
  1 “人才”误为“人材”。这个错误应是最多的,典型错例为“人材的培养是有规律的。”此系音同、形近、义近致误。“人才”意为“有才能的人”,例如孙中山《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但是现在无力去读书,不能上进,国家便减少了很多的人才。”“人材”本为(像木材对房屋有大用一样,对国家、集体有大用的人之意。木材之于房屋,正如人材之于国家,所以才有“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的说法。而“有才能的人”是其引申义,此义也多隐含着有用之意。例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在民建和工商联得势之后。少不了要用许多人,徐义德虽然桀骜不驯,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材。以后有用的。”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用“人材”表示“有才能的人”了。可见“人材”强调有用,而“人才”强调有才能,本有所分工。“人材”在表示“有才能的人”义上不如“人才”好。且不能与“才能”、“才干”等一系列词相合,所以《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根据通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二词的分工,明确“人才”为规范字形。无疑十分正确。
  2 “抱负”误为“报负”。这也是很多考生分不清的词。典型错例为“我们只要树立远大报负,加上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才。”这里的“报负”是因混淆“抱负”和“报复”,从二词中各取其一字拼合而成,显系“抱负”之误。为音同、形近致误。“抱负”为名词,指志向,例如杨沫《青春之歌》:“我们每个青年都有着雄伟的抱负,都热望着祖国的富强和个人有远大的前途……”“报’复”为动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例如田汉《获虎之夜》:“易四聋子知道母老虎一定要报复的。”
  3 “必须”误为“必需”。典型错例为“我们必需努力学习,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此因同音而误。“必需”为动词,是“一定要有,不可缺少”之意,指客观需要。例如文康《儿女英雄传》:“这是作媳妇的侍奉翁姑必需之物。”“必须”为副词,虽在历史上也有“一定需要”之意,但现代汉语中多以“定要”之意使用,指人主观上的意愿,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例如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4 “兴趣”误为“性趣”。典型错例为“要保持性趣,不断探索,才能成功。”此因同音而误。“兴趣”现多指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例如杨沫《青春之歌》:“由于自己养活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她的心情逐渐安静下来,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了兴趣。”“性趣”原意为“性情志趣”。但此义早已不常用,该词在今天多指“对性事的兴趣”或“两性情趣”,词义比原意大为缩小。例如邓牛顿《说性趣》:“长期以来,人们对性趣作了过分狭隘的理解,把性趣仅仅局限在夫妻间情爱范围。”该义虽尚未进入词典,但早已广泛使用。笔者恰在“百度知道”发现一则相同的错误。即网友lsdkm《考试错把兴趣写成性趣怎么办?》:“前几天考语文的时候,写到作文时,错把“兴趣”写成“性趣”,那是没注意,发卷子才发现错了。当时也没觉得什么问题,觉得还挺对。刚想找老师理论。被一个同学看到了,然后就大笑。接着引来一帮同学看,说什么思想不良什么的。后来才意识到出错了。语文老师看到以后会不会对我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由此可见,这并不仅仅是“没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和辨析词形使然。
  5 “贡献”误为“供献”。典型错例为“我们要不断探索,为国家作出供献。”此系音同、义近致误。“供献”原意为向神佛等进奉物品,与宗教迷信活动有关。后来引申为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进献东西。进献的是实物。例如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作品《白毛女》:“我吃的是树根野果、庙里的供献,苦撑苦熬天天盼……”而“贡献”由原义“进奉、进贡”引申而来,多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即指把才能、智慧等抽象的东西献给国家或集体。例如魏巍《东方》:“我是说,我对祖国的贡献太小太少了。”
  6 “抑或”误为“亦或”。典型错例为“不管你是要学文科,亦或是学理科,一定要对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此因同音而误。“亦或”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是“亦”和“或”的组合。意多为“也有时”、“也可能”、“又有人”等。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湛水》:“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现代汉语中不见这种组合。“抑或”是由两个连词“抑”、“或”构成的复合连词,“抑”、“或”均表示选择,意为还是、或者。故“抑或”是一个因同义连用而形成的合成词,仍表选择,是“还是,或者”之意。例如巴金《家》:“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7 典型错例为“我会学习革命前辈坚苦奋斗的精神,改造自己的成长环境,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此系音同、义近致误。“坚苦”意为坚忍刻苦,指人的主观精神面貌,表意志坚强,刻苦勤劳。例如孙中山《致海外同志书》:“不但久战而疲,即远道之劳殆已非人所堪,其坚苦卓绝,洵足为革命军人之模楷!”“艰苦”意为艰难困苦,指人所处的不好的客观环境,一般形容斗争、生活。例如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党有几十万党员,他们在领导人民,向着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
  8 “修养”误为“休养”。典型错例为“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培养兴趣,提高休养。”此系音同致误。“休养”多指休息调养,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例如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而且为了他的身体和精神的休养,她希望他们暂时离开上海。他们旅行去……”“修养”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杨沫《青春之歌》:“比起一般知识和文学修养来,她都不如林道静。”
  9 “以防”误为“以妨”。典型错例为“要远离哪些游手好闲的混混儿,以妨走向犯罪之路。”此因音同、形近而误。“以妨”不是词。是不存在的拼合。“以防”也不是词,但是很常见的组合,是“用以防备”或“用以防止”之意。表示目的是防备或防止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例如金庸《雪 山飞狐》:“他们叫店伴在东厢房用门板给我搭一张床,以防有人伤势生变,随时可以医治。”
  10 “李时珍”误为“李时针”。典型错例为“历史上有名的医药学家李时针,走遍千山万水,亲身试药,才写成了《本草纲目》。”此系音同致误,也是常识性错误,本不该出现,但很多考生都这样写。可能有些学生识记字形不牢固,想当然地以为中医都会针灸,或者受到钟表“时针”的影响,所以才把名字改为“时针”。
  另外,很多学生“的”、“地”、“得”不分。典型错例为“人才地成长是有规律地。”更有甚者满篇全用“地”或“的”。这是初中生常见的错误,不想大量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至于“安装”误为“按装”,“期待”误为“期侍”,“享受”误为“亨受”,“拼搏”误为“拼博”,“勤奋”误为“勤愤”,“潜规则”误为“浅规则”等大量因形近、音同致误之例,不再赘述。
  以上大多是在正误两词中,一字形体相同,一字读音相同、形体相近,或读音相同、字义相近致误。这种音同、形近、义近的字词确实容易使人出错,如果说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这种错误就不应该了:“怎可怀疑自己?用自信迎娶美好未来,我们都可以!”其中“迎娶”显系“赢取”之误,读音虽同,字形却大不相同。
  究其原因,除字词音同、形近、义近而易错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1)许多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词没什么,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用词想当然,过于自信,就会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这是心理原因。(2)拼音打字也是形成写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易于提笔忘字,而且易于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会自动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几乎不存在用心辨析字形的问题,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轻松敲击数字键选择就可以了。殊不知,就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用字用词能力逐渐下降。打字时不易错,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词,同音异形的词还容易分辨,但是同音近形的词则往往出错。这是环境原因。(3)平常练笔太少,一年中很少写几篇作文,写完后耐下心来修改错别字的情况更少。久之,必然难以使用字用词能力得到提高。这是直接原因。(4)教师没有指出并纠正错别字,平时批改作文对于错别字视而不见,导致“的”、“地”、“得”不分等错误。这是教育原因。
  另外,也有一时紧张或疏忽而写错的原因,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的事实,表明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要杜绝错别字,教师至少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重视错别字问题,提高用字规范意识。老师要多强调该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重视起来,增强主动修改和避免错别字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经常对易错字词细加辨析,分清异同和用法,识记规范词形。多读《咬文嚼字》类的文章,提高辨字用词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就有朱光潜的文章《咬文嚼字》,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并拓展至如何避免作文中的错别字问题。必要时,专门集中讲解高频易错字,识记规范字形、词形,可以比赛的形式予以考察。第三,督促学生平时多练笔,勤修改,认真分析、修改其作文中的错别字,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用字用词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多读经典范文,留心学习其中常用字词的使用,并扩展阅读面,避免犯“李时针”之类的低级错误。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每错一字,减一分,这是很严厉的“惩罚”。更是国家领导对用字规范的倡导,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也十分重视错别字问题,他专门为《咬文嚼字》2009年合订本作序,赞扬了其“咬嚼精神”,并提出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像《咬文嚼字》一样的生力军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都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时,我们的语文规范会事业就大有希望,民族文化素质就能达到新的高度。一个重视自己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优美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认真、有责任感的民族和国家,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是富有活力和充满希望的。让我们向着这样的目标不断迈进。”
  消灭错别字,是国家领导和教育家们的殷切期望,期望中华民族的建设者是一个认真、负责、有素质的接班人。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达到建成文化强国这样一个长期目标,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14]《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10:24,6:554
  [2]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3][7][17]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2,43,73
  [4] 田汉,《田汉全集》(第一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189
  [5] 文康,《儿女英雄传》,中华书局,2001:397,
  [6][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2007:1481,811
  [8]邓牛顿,《说趣》,重庆出版社,2004:40
  [9]lsdkm于2009-4-29在“百度知道”中的提问《考试错把兴趣写成性趣怎么办?》,网址:http://zhldao.baidu.com/question/95470431.html?si=9
  [10]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白毛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67
  [11]魏巍著《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02
  [12]北魏·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162
  [13]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

2010年高考作文高频错别字析论
目录

  •  / 徐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