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全民中进行“八荣八耻”教育,李岚清在首都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和各项活动中”。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两百篇文章,大多蕴涵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学、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文言文体现最为明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美好的情感教育呢?
一、从对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学习传统美德
初中语文课本中,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占很大比例,这些“事有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最易诱发学生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情感。因此,在教师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可以指导学生们对故事进行复述,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这正是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契机。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们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搬山不值得。有的提出可绕道走。有的则认为打个隧道也可以呀……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逐渐明确:学习上的困难像一座大山,难道碰上了就绕开吗?只有具备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品质,才能在学习上和人生中有更大的收获。又如在《陈涉世家》、《伤仲永》、《为学》等课文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亦可在学习过程中渗透。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二章》、《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学习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们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和典故、事例。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在诵读训练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学生们合理利用诵读方式有感情阅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学习传统美德。如学习《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学习中,学生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全体学生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
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会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哲理,自然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亦大有帮助,如讲授《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讲授《望天门山》可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四、在背景介绍、知识短文中学习传统美德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言文前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一些文言文后还附有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知识短文。在对背景及知识短文进行了解时,也是学习传统美德的好机会。《醉翁亭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简介了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这时学生自然就会学习作者那种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太守能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源;《陈涉世家》一文后的知识短文介绍了陈涉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之事,这正是学生接受诚实守信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而第五册诗词曲后附“推敲”二字来历的小资料,通过了解贾岛炼字入迷的故事,学生可以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言文虽然从语言形式上好像远离了现代人,但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它的人文精神早已融入每个人的血液。新时期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精神,更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育资源,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引导学生们在文言文中享受情操之美,使其努力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