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915

[ 翁超群 文选 ]   

浅谈诗歌鉴赏与生活体验

◇ 翁超群

  诗歌鉴赏是考试的“常客”,但也是学生颇感头疼的部分。每次分析诗歌鉴赏题的时候,老师总是会从各种各样的鉴赏方法上人手进行鉴赏分析,但效果却不太明显。因为学生固然可以掌握很多的鉴赏技巧,然而,如果不能身临其境,没有真正领略诗歌的精髓,再多的技巧也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得分自然也不会高。
  笔者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每次读到好诗,不断吟咏并沉浸其中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设身诗人所处的环境,揣摩诗人细微的动作、表情,体悟诗人的情感,自然就明白了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大都是人之常情,当我们身处相似的境况时。我们也往往会衍生出相似的情感来。至于解题。需要的就是把领悟到的内容填充到技巧的框架中罢了。但是,要真正读懂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就需要调动自己相关的各种生活体验。下面就谈谈如何调动自己的各种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歌。
  
  一、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到这一点,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根本没什么生活体验,更何况要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情感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经历,还是能读懂一些诗歌的。比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在诗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
  小诗很简单,再加上自己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能想象出当时那位旁观的大人的表情与神态了,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饶有兴趣的吧。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判别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肯定是闲适的,所以在把握情感方面肯定就不会出岔子了。再如: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真是一首令天台学生激动的诗歌。当看到“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几句诗时,我们肯定会联想起石梁飞瀑上的横梁,那似神仙架设的石桥,急速飞下的湍急瀑布。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说:“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所以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加上我们切身的对天台旖旎风光的感受。我们就能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着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一个“疑”字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就不难体会孟浩然对这次天台旅行的向往之情了。至于试卷上的问题,在品味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开了。又如: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种情感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是一点也不陌生的。徜徉在田野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这样体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了。第三句诗歌中的“明”和“出”字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话还是挺难想象的。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而最后一句,我们就更容易联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所以,通过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描绘的诗歌意境,当然也更能轻巧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至于题目解答。自然就轻车驾熟了。
  
  二、充分利用身边人的生活经验
  
  当然在很多时候,作为中学生,的确难以理解一些成人的情感,毕竟这些情感的获得是需要生活的磨砺的,而观察或了解身边人的生活体验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自身生活经历的不足。这些身边人包括自己熟悉的父母、亲戚,也包括平常我们能观察到的一些人群的生活状态,包括邻居、乡人等等。例如: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的主题是留客。而留客的情景又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尤其是我们的妈妈、奶奶等,来了亲戚朋友,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要他留下来,尽显好客之情。在这首诗中也是如此。作者为了挽留朋友,没有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他先向朋友描述山中的美景“山光物态弄春晖”,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接着就以“莫为轻阴便拟归”否定了客人的想法。这句话其实也特别有生活气息。我们的妈妈在留人时,如果客人坚持要走的话,总会语带埋怨:“那么早走,于什么啊?别处就那么好玩啊?我家就让你这样呆不住啊?”但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心下来,游兴浓起来才行。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这两句使我们想起王维的《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沾衣”虽是难免,但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氤氲、露浓花叶等却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我们如果能调动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留客人时的那种情形,充分设想诗人挽留朋友时 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的场景。我们一下就明白了诗歌的内涵。再如:
  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中洋溢的一位慈父对儿女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也会想起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点点滴滴。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惟妙惟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我们如果能够调动平时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细腻情感,我们就能够理解远在天涯的作为父亲的李白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了。
  
  三、借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体验
  
  当然还有很多情感的确是我们中学生,甚至我们的父母亲戚都不曾体验得到的,比如诗歌当中经常出现的谪官文化、戍边文化、隐士情结等等的,这些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去加以体会、揣摩。比如: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谪官文化也算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了吧,被贬谪之人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落与惆怅,也会由此产生一种回归的强烈渴望。我们虽无此种真切的体会,但从小学至今,我们已经阅读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戏剧等。我们应该能理解谪官的那种辛酸与渴望的复杂心理。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冷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昕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沉潜其中,仔细体会了刘长卿的被贬之后的复杂心情之后,我们理解起这首七律来也就没那么费劲了,至于解题,也不会无从下手了。又如:
  狂夫
  杜甫
  万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衷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他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里。这是他居住在“杜甫草堂”时的生活写照。草堂四周,风景固然如画,但生活总是窘迫。面对“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当我们调动起所有关于杜甫生活和思想的相关积累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无奈却倔强的老诗人形象,这样了解“狂夫”的形象就得心应手了。
  综上所述,在我们引领学生鉴赏诗歌时。首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沉浸到诗歌的意境当中,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调动自己的各种生活体验,不断去揣摩、体味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有关的鉴赏技巧,这样就能更加完美地完成诗歌鉴赏题目。
  当然,这些都只是笔者的一些个人陋见,不当之处,还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浅谈诗歌鉴赏与生活体验
目录

  •  / 徐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