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892

[ 赵国枝 文选 ]   

心解劝学

◇ 赵国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文言文部分《劝学》教过几遍之后,慢慢清理一下,笔者发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在教第一遍时,除了让学生反复阅读以至熟读成诵外,还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从而在文章内容上了解了“劝学”即勉励学习。下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然后通过比喻论证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第二段,写了学习的作用。通过五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要“积累、持之以恒和用心专一”。这样觉得教学思路十分清晰。
  到了教第二遍时,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文言常识之外。笔者突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学习古代文言文如果能和现代知识及现代物质环境结合一下,那会让人眼界更宽,做到古为今用,让你会有更多的发现。例如,古人提取颜料,可以从蓝草中提取靛青这种颜料,而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机械从其他植物和岩石中提取,而且量特别大。古人主要通过步行、舆马、小木船来“致千里”,而我们现在却可以通过骑自行车、摩托车,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方式到达很远甚至更远的千里万里之外。再联想到我们收割麦子的工具,由石镰到金属镰刀再到收割机、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通信工具由让人捎信、大雁传书等古老的落后方式,到现在的邮政以及电话手机的使用。这使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不得不慨叹人类的智慧,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经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们思路大开。
  教第三遍时,同样在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背诵全文外,笔者居高临下,纵观全局。让学生明确“劝学”即勉励学习,“学不可以已”即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德行,最终可以达到“智明而行无过”的地步。
  第二段论证的是学习的作用是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君子之人本身条件与别人比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擅长学习,善于向外物“假借”,借“舆马”可“致千里”,借“舟楫”可“绝江河”,那么人可以通过向他人“借”即学习达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地步。正像牛顿所说: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诸葛亮之所以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是因为他会向外部环境求助,他可以“借东风”“草船借箭”,“借荆州”以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所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种学习就叫做“巧干”。
  第三段,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要善于积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要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学习要用心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效果将很差。所以,第三段讲的是学习中的“实干”的问题。
  最后应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必须懂得学习,生无所息。学习不已;学习要懂得“巧干”加“实干”,最终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气质,向君子之人的高度靠拢。

心解劝学
目录

  •  / 徐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