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12

[ 尹小燕 文选 ]   

七个常见文言虚词的代词用法例释

◇ 尹小燕

   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而”、“何”、“乎”等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是《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范围。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整理总结,发现“而”、“何”、“乃”、“其”、“若”、“焉”、“之”等七个虚词都可作代词,并且各有特点。这些规律值得与中学教师和学生分享,同时加深对这七个词的代词用法的理解。
   一、而
   “而”作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偶尔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二、何
   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等。如豫州今欲何往?(《赤壁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⒊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等。如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三、乃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四、其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或表领属,可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如:
   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⑶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⒊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作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⑴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⑵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如: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⑵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五、若
   ⒈表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如:
   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⑵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⒉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如此”。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焉
   ⒈作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⒉作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里”等。如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⒊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七、之
   ⒈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等,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如:
   ⑴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⒉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如:
   ⑴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⑵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指代内容视上下文而定。可译为“这”、“此”、“这些”、“这里”等。如:
   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⑵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⑶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乃”、“若”在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时意思基本相同,“乃”和“若”在做指示代词时意思一样。“其”、“焉”、“之”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但“之”不能表示领属;在做指示代词时“其”的使用更广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南区(341100)
  

七个常见文言虚词的代词用法例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