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学科,无论是提高母语语言运用能力,还是想取得语文高考的好成绩,都鲜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或者学习方法。所以,笔者以为,教师还是应该从学习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环节着手,在每一个步骤上下工夫,不断探索,深入挖掘,把语文上成“教会学生学习”的课,创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细节繁、任务重,但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如果能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学习语文也就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利于知识系统化。可以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大体理解,获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效率。
课前预习时,要根据年级特点布置课前预习,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尤其要重视课前预习检查。注重课前有效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如在预习古诗时,可从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找出困惑,借助收集的信息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利用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画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通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由此可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将会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教学范仲淹《岳阳楼记》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共同领会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气势;感受那“阴雨菲菲,连月不开”的沉郁气氛;沐浴那“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春光;体验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情;共享那“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的愉悦。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感受了祖国古典散文的优美,进而激发了学生抒写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如教学《荷花淀》描写荷花淀风光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充分运用朗读方法,让学生欣赏淀里的恬静、美丽而充满童话氛围的风光。而在夫妻话别的部分,又通过分角色朗读,从而更好地揣摩了人物内心,使学生通过朗读与鉴赏,对课文中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会自如地品评和鉴赏课文。
三、质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答”,还要学会“问”。
一是突出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疑惑,为了释疑解惑,则积极探究、刻苦钻研、深刻思考,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锤炼了想象力和发现能力等思维品质。可以说,学生学会了质疑就是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思考。
二是创设平台,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教《项链》时,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传统观点总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爱慕虚荣,十年辛苦换一条假项链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笔者提出“玛蒂尔德身上究竟有没有闪光点”的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一番思考之后,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能买一条真项链还朋友,的确是不失诚信;为偿还债务,不惜付出10年艰辛,可谓勤劳。有学生还指出,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比较那些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朋友、出卖爱情、出卖贞操的人来,玛蒂尔德实在高尚得多。通过这样的思考活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辩证的、全面的,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得到培养。
四、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是培养批判精神,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不能横加指责或随意否定,而应该顺势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对名家作品的挑刺儿,也许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但有的不能不说是文章确实存在的问题。不论怎么说,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二是创新的关键是要把握课堂。教师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学生分拟情节标题;第二步,改编——学生编写课本短剧;第三步,品评——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三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集读思写说于一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三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会消失。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教师在这些环节上想办法,而且学生也要想办法,以便能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创造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