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17

[ 蒋施渊 文选 ]   

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

◇ 蒋施渊

   当前新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新教法不断产生,语文教学的春天到来了。但是,当我们欢呼雀跃之时,还必须冷静面对,居安思危,当前高中语文的课堂活动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笔者条陈如下:
   一、重集体活动,轻个体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它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语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是个体,归宿也是个体。其次要了解语文活动的目的,语文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知识,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课堂活动必须是活动主体中的个体要绝对多数,甚至是百分之百地有效参与,主体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主体中的个体个性要得到全面张扬。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活动尤为重要。语文课堂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中的个体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前提之下,通过学习小组或班级共同合作,集体解决。语文课堂集体活动的目的是集大家的智慧,让每个个体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的灵感,最终使每个个体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语文课堂集体活动的关键是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综合,学会归纳,学会表达。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集体活动是为个体活动服务的。
   反思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活动,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公开课中的课堂活动,往往是以集体活动代替个体活动,以讨论代替个体思维,以少部分同学的思维代替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以几个学生的发言代替绝大多数同学的发言,整个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师传授演变成了几个尖子生的活动。这种方式会慢慢养成学生依赖集体活动的习惯,尖子生不尖,后进生更落后,整体下滑。正如一些教师所言,不活动教学成绩尚可,越活动成绩越差,这实际上是违背课堂活动规律所致。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我们既不能搞极“左”,也不能搞极右,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材活动,任何绝对化的语文课堂活动都是不可取的。
   二、重单一活动,轻多样活动
   所谓单一活动,指语文课堂活动形式的单一和活动内容的单一。例如,有些人利用“活动单”训练,以高考题的形式(美其名曰:考什么,练什么)反复训练,从高一到高三,几乎天天如此,练了考,考了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活动实际上是应付高考的单一型机械训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习单调无味,兴趣渐失。
   语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取代单一活动,语文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语文活动才能具有生命力。学者叶楠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其实,我们只要摈弃“唯考试论”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就可以还原语文课堂活动的真实面目,张扬个性,绽放生命色彩。我们所说的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活动包含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具体情况适时适地地安排诵读活动、交流活动、积累活动、表演活动、评论活动、接龙活动、比拼活动,通过活动打造激情课堂,让激情课堂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绽放生命和思想光彩的平台。在多样活动形式下,落实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重表层活动,轻深层活动
   语文课堂活动从活动者和活动内容两个角度分类,可以分为表层活动和深层活动。所谓表层活动,有两个层面的解说。
   第一,从活动者层面考虑,不是绝大多数或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绝大多数”或“全体”,二是“积极”。从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来看,就是要强调教育的公平、公正,没有“绝大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参与,教育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甚至使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差。所谓“积极”,就是要求活动组织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坚决杜绝随意活动和无兴趣活动。要做到绝大多数或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必须潜心研究活动者和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第二,从活动内容层面考虑。表层活动指的是: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研究的活动内容;②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内容;③没有语文味的活动内容。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深思熟虑、考试层面、语文味。深思熟虑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前有计划性、有前瞻性、有主体性、有科学性、有趣味性。在活动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充分体现主体性,又充分体现科学的主导性。活动结束后,还应及时总结和反思,让活动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所谓考试层面就是当前语文课堂活动中存在问题最严重之处,即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只着眼于高考题型和高考相关材料。一些教师和领导不负责任地说什么“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题海战术愈演愈烈,鲜活的语文课堂活动变成了单一的高考题型训练活动,精美的课文被肢解成高考题型。如此,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哪里体现?尤其是关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性何时能落实?一味地作解题思路的训练,势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后果不堪设想。
   所谓语文味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工具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字音、字型的理解上,更要重视阅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目前,在题海战术之下,最缺少的是优美文章的诵读和泛读,从高一到高三能听到的就是高考名句读背,而大量的美文弃之一边,甚至六大本的“读本”也束之高阁。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唯高考论”。试问:没有大量的精美文章的整体阅读、感悟,怎能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改革高考命题外,对教育方式我们也要思考,如或明或暗的高考成绩排名也不知伤害了多少学生。当然教师在搞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同时也应兼顾高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同时,也能顺利考取理想的高校。
   总之,当前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问题是教育转型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高考制度和高考命题的不断完善,语文课堂活动也将不断完善,语文教学的喜人局面也必将出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26561)
  

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