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的根本之处。民族地区相对而言,课堂上的互动和讲解不宜过于拔高,尤其是古典诗词,我们应该从诗词的基本意思入手,鉴赏其艺术特色。下面我们把多年诗歌鉴赏教学的经验总结如下,与方家探讨。
一、意象分析的重要性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则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于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中国传统诗论中意象是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往往要联系人物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诗歌当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人物情感的再现作用。最后,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人物的思想品质等方面深层分析。讲解古典诗词时,如果能给同学们讲清楚意象涵盖的意义,那么,他们对诗歌本身的含义理解会更深。
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意象都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了解这些意象的固定含义对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本身有积极意义。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底蕴是十分单薄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善于归类,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语言分析的重要性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想更好地鉴赏和把握古诗词,必须了解诗词的语言特征。这一点既是鉴赏古诗词的基础,也是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表现。
诗词的语言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较,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等特点。鉴赏诗词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和隽永,以及该诗人的语言风格特征。在教学中按两个方面去把握:
1.分析关键词的作用
刘禹锡的《秋风引》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萧萧送雁群”化无形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而至的秋风惟妙惟肖地写入诗篇。“朝来”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这就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它却依附其他事物的存在而随处可见。尤其是结尾句,更可以说明秋风已为“孤客”所“闻”。“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送来“雁群”,又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在“秋风”一词中展开,所以说,“秋风”构成了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把握一首诗的整体线索,或者由它来奠定感情基调,抓住这个字或词,就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突出强调该字或词在一首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主旨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一首诗内涵的准确把握。
2.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关键句的含义的讲解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看下面这首散曲的妙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年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叹新年”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传·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他,令其备受冷落。“落灯花棋未收”,又化用了赵师秀《有约》中的“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诗人在这里化用典故和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抑扬顿挫,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涵更丰富,耐人寻味。纷纷落下的灯芯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梦前以棋解忧、梦后孤独对灯百无聊赖的情怀。可见,关键句的理解对把握一首诗歌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马周困新丰的典故和“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进一步参悟诗人孤寂和冷落惆怅的情怀。至于他的这种情怀源于何处,我们就要进一步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总之,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指引学生感受诗歌所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流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入其创造的诗境,获得无穷的审美享受。
三、背景分析的重要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质上讲阅读古诗词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古诗词时让学生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等相联系,从而可以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典诗词,大部分都和背景知识密切相关。这些背景知识对于启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情、诗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无论从阅读过程、教学过程来看,还是从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来看,背景知识教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
背景知识就是与诗词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历史背景、现实情景、作者经历等。如果给学生介绍较为详细的相关背景知识,那么,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对古诗词本身内涵的理解更深刻。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一般情况都潜伏在诗句当中,在给学生讲解这些背景知识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展开来。有些背景和诗人的身世有关,有些和社会有关,背景知识的讲解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所学作品相关的人和事。
《泊秦淮》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我们先不说这首诗歌本身的意义,“商女不知亡国恨”, 其中“亡国”二字已经点明杜牧生活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他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昏庸,看到藩镇拥兵自固,看到边患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的忧虑。从这个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借此要讽刺和斥责的是那些沉溺于声色的封建贵族豪绅,而不是“商女”。这样一来,我们再去讲解这首诗歌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的蕴意了。
在讲解古诗词时,我们能注意到这些知识,并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古诗词的鉴赏中去,那么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无疑会有很大帮助。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对相应的文化常识也了解甚少,讲解诗词背景不但能使他们对古诗词本身有深刻地理解,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背景的掌握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和教材上的相关注释,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学生补充些文坛掌故,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等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多要求学生掌握作家人生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知识的讲解,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地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四、古典诗歌的现代解读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诗歌在我国的历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两千多年来,诗歌在时间的洋流里几经变化,诗人在其作品中表达的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不同情感体验也有差异,但其表达的内容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一个字——“情”。从“诗缘情而作”这一特点看来,诗歌的本质即为抒情,只有准确而深刻地领悟了诗歌情感,才能走进诗人心灵,去品味诗歌。
古人借诗抒情达意,那么我们在读这些诗的时候怎样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呢?下面以一首唐诗为例,试着用现代方式来解读古诗词。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唐·温庭筠·送人东游》
古诗最怕直接用现代汉语逐字逐句翻译,如果翻译出来,这首诗就是这个样子:
“荒凉的边塞落满黄叶,你坚决地要离开故乡。秋风中从汉阳渡出发,第一天就可以到达郢门山。茫茫江上有几个人?只有孤舟从天涯回还。何时才能再相见,举起酒杯安慰离别的愁颜”。
这样讲,学生只知道一点皮毛。我们要努力找到和这首诗在意绪上相同的现代文本,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二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经过几次举一反三的训练,我们综合他们的语言,把这首诗用这样一段话解读了。
【现代解读】
“放下来吧,别让烦恼占太多空间。你看,冬麦出芽了,当路过每一片麦田,就会感到绿的波涛和阳光的甜味围拥而来。它们会荡在你心怀,而后瞬间散开——这个尘世没有永恒的爱,也没有隔山隔水一成不变的思念。
街景陈旧了许多,落叶一片一片飘飞,这一别即是天涯!
当春天踏着烂漫的步子回来的时候,我伸开矜持许久的双臂和心怀,你依然不在身边。宁愿忘却自己和所有一切,而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以及孤舟在天际漂泊,这一切使我的笑容却如此窘迫。铅灰色的暮霭,潮湿清凉的云雾,一样满山盛开的洁白花朵下,只想把自己交给泥土——那片幸福的墓地。
所有的年龄都是美好的,骊歌多么悠远,而我却不能像往昔那样去聆听。什么时候,才能把酒当歌?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端起一杯开水,内心满是沉重的怀念和泪水。
月亮泼出淡淡的光芒,清幽的梦被惊醒。深刻的蓝天下,一缕柔软的风缓缓走过窗棂。忘记一切,忘记那些小小疾病的疼痛——可还是不能。遥遥无期的思念,才是活在尘世的牵连。我只是等待秋季火焰灼痛我们持久的感怀,我知道,那个时候就会来看我。”
经过好多次诸如此类的训练,我们发现,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民族地区的学生书面表达属于弱项,这样解读诗词的结果我还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读诗词、赏诗词是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内在修养的必修课,我们可以从众多朗朗上口的佳作中,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和高贵的气质。尤其是诗词当中那些看不见的精纯之气,更期待着我们去研习。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完成和古人之间的心灵对话,何尝不是乐事。
“诗言志”,诗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鉴赏诗词如果不能被其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那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在民族地区,这一点尤应引起重视。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57)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74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