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呼唤人们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激情警语,二百多年来,它仿佛依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亨利以他高昂饱满的激情,不仅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独立而战的斗志,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演说家的经典作品,使得这篇演说词历久而不衰。
虽然时间无法再现当时那激动人心、群情激昂的演说现场,但今天当我们打开演说稿时,依然能够深切感受到亨利那“飞扬的激情”。
激情表现于他毫无顾忌地高扬自己的观点。
亨利是谦逊温雅的,即使对妥协的势力,他也没有坚牙利齿,他甚至表示了自己的“钦佩”。但是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时,在“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上,亨利的态度是严正明确、没有半点含糊其词的。他不留情面地指出,妥协势力“沉湎于希望的幻觉”而“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他严正地警告他们“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他清醒理智地分析敌我双方的现状,号召大家“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他鼓舞大家:“我们并不弱小”“并非孤军作战”。他以政治家独有的敏锐眼光,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他斩钉截铁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可以说,亨利激情澎湃地高举主战的大旗,将“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的镣铐的丁当响声”,化成催人战斗的战鼓声声。他是一个急先锋。
激情来自于他高超机敏的“煽情”艺术。
亨利的学识和修养,使他深谙演讲的技巧。礼貌得体的举止,拉近了他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运用口语和呼告,使他的演讲摆脱了板脸式的说教,显得非常有亲和力。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强化了现场的听觉效果。如,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性,他运用了排比句:“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为了强调战斗的必要性,他运用了排比句的加重复句:“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他用一连串的设问加反问,让妥协势力的借口无法遁逃:“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他还用整散交替的句式,让观众的情绪高潮迭起。正是因为亨利灵活自如地运用了这些语言技巧,才成就了这篇演说词酣畅淋漓的气势、咄咄逼人的语气与排山倒海的效果。可以说,亨利演说的强大感染力和鼓动性,正得益于他过人的“煽情”艺术。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亨利正是靠这位“激情飞扬的统帅”,点燃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争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