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589

[ 徐学飚 文选 ]   

形近字辨误(八)

◇ 徐学飚

  两个人名都写错——“岐·歧”辨
   钱锺书的《管锥篇》第一册第6页引用文献资料曾提到两个人名:一个是汉代注《孟子》的“赵歧”,一个是清代笔记《蒿庵闲话》的作者“张尔歧”,这两个“歧”字都错了,应改作“岐”。“岐”现在用得虽少,但因为有人容易把常用的“歧”错写为“岐”,经常搞混,故须在此一辨。
   “岐”和“歧”音相同,读qí,形近而义不同。岐,“山”旁;《说文解字》:“岐,……从山,支声,因岐山以名之也。”可见“岐”是山名。岐山,又名箭括山、箭括岭,在今陕西岐山县城东北六十里处。“赵岐”为后来改的名,以示不忘本土。同样,“张尔岐”的“岐”亦为岐山之“岐”。歧,“止”旁,本义指足趾,像足趾之形,足趾分岔;引申义为路的分岔,如歧路、歧途;再引申为不一致,有差异等,用作名词,如歧义、歧见、分歧。
   岐、歧两字的不同,表现在左边的部首上,岐是“山”旁,歧是“止”旁。岐,用于山名、人名,如王岐山,不能写作“王歧山”。歧,用处较宽泛,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名词。
  开不得的“窃门”——“窍·窃”辨
   某报刊载的《灯光》一文有这样一句:“夜已这么深了,他是在此批阅成堆的作业,还是在精心准备明天的教案?是在考虑如何给‘尖子’‘吃小灶’,还是在构思怎样帮‘差生’‘开窃门’?”引文对一位“鬓发染霜”的老教授做了深情的赞颂,可出了一个错字,“窍门”成“窃门”,使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了鸡鸣狗盗之徒。
   窍qiào,本义指洞、穴,引申为人体器官的孔,人们把眼、耳、鼻、口称为七窍,还比喻为事情的关键或要害,如开窍、窍门、诀窍等。窃qiè,本义是偷窃,繁体字“竊”就像一只手伸进窝里去偷米,如盗窃、偷窃、行窃、失窃等,也指偷东西的人,即窃贼,进而又引申出许多隐喻意义,如表示不正当地占据、非分地享有;抄袭、剽窃;私下、偷偷地。“窍”的语法功能比较单一,只作名词。“窃”的语法功能有较多“兼职”,可作动词,如窃国大盗、窃为己有;可作副词,如窃笑、窃听,古文中可以用作名词、代词,现代汉语中还时而用作自我谦称。
   窍、窃二字易混淆的原因,跟“竊”字简化后与“竅”的简化字形近有关。如果知道了它们意义上的区别,又注意简化后“窍”的下面是“巧”,“窃”的下面是“切”,就不会写错了。
  易错用三字——“磬·罄·馨”辨
   我国最早的书市出现在西汉。有人讲到当年西安的“槐市”,没有房屋而在槐树下交流买卖书籍时,引用《三辅黄图》说:“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籍,笙馨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这段文字描述了买卖中礼让而又热闹的场景。遗憾的是引用者写错了字。那些太学生每月初一、十五相与买卖三类物品:家乡土产、书籍和乐器。笙为乐器之一,没错;而“馨”与乐器无关,看上下文可知,这个“馨”当为“磬”,二字实乃形近致讹。
   磬qìnɡ,从石(石是后加的)殸声,本义指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悬于架上,以槌击之而鸣;也指佛教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钵,用铜制成。如姚合诗《寄无可上人》:“多年松色别,后夜磬声秋。”(上人,和尚别称)
   馨xīn,从香殸声,本义是芳香;特指散布得很远、沁人肺腑的香气,如清馨、芳馨、温馨、馨香。
   跟以上两字相似的还有“罄”,读音同“磬”,从缶(fǒu,瓦器,大腹,小口),跟器皿有关,故“罄”的本义指“器中空”,即“空了”,如告罄、售罄、罄尽,也指“用尽”。《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意思是即使用南山上的竹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尽他(指隋炀帝)的罪恶。成语“罄竹难书”即由此而来,用于贬义。
   磬、罄、馨三字全是上下结构,上面声符都相同,不同的是下边的形符:磬下面是“石”,表示跟古乐器石鼓有关;罄下面是“缶”,表示跟中空的器皿有关;馨下面是“香”,表示跟芳香有关。结合字形记字义,就不会写错了。

形近字辨误(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