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651

  

合作学习中的若干现象及对策

◇ 易 军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眼下,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走进课堂,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好像只有“合作”一下才叫改革教育,致使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又有教师抱怨,合作学习耗时低效,中看不中用,上公开课时用一下活跃一下气氛还行,平时教学还是不用为妙。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合作学习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我想,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用和不用,而是如何用。下面,我想就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现象一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内容之外。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发展,而应使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改变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
  首先,合理的分组:(1)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其次,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由组长全面负责,由一人简单记录每个组员的观点,另外两人负责汇报,汇报时不仅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能说出其他组员的观点,并能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分工必须是轮流交换的。这样一来,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是合作学习的主角,绝不是群众演员。
  现象二 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
  对策 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需要合作者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础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是高水平有效合作的基础,否则,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这种合作有沸沸扬扬之场面,无扎扎实实之功效。
  现象三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较难的问题,学生你讨论、我讨论,还是一无所获。有些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学生不用讨论就知道了。有时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有时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
  对策 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课前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合作学习:
  (1)解答“开放式”问题时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毫无约束地独立思考,独自发表意见,都有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尽相同,每个同学都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思考问题的其他角度。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突发疑难:“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为什么不跟小蝌蚪说清楚青蛙妈妈的长相?”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合作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教材中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表演课本剧、开展竞赛活动、做游戏。在课外,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一这些活动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需要组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相互启迪。
  (3)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时合作学习。有些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时,对自己的想法不太肯定,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最好。
  课堂上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考虑安排合作学习:(1)出现了新知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2)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现象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
  对策 那么,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自我价值、有责任感、尊重他人,与人交往等综合人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科学运用,持之以恒,必将为培养综合性人才,适应并促进未来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中的若干现象及对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