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语文的学习重在“感”的积淀和运用,而不仅仅是“知”的累加和堆砌。声音造型的表达对小学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声音的造型艺术为教与学双方提供了文体朗读理论的基本范式,从而在声音千变万化的流动中寻找到可感的框架。在惯于套路分析、机械诵读的课堂里,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和规范化表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声音造型;朗读;审美
“造型”一词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建筑、广告等领域,声音的造型意欲把流动的、捉摸不透的声音的感觉固定为类似线条或元素而组合成千变万化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既便于造型者巧妙运用有声语言中的虚实、缓急、轻重、抑扬顿挫来诠释作品。又为欣赏着提供了不同文体朗读的范式。语文的学习重在“感”的积淀和运用,而不仅仅是“知”的累加和堆砌。(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内容理解有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因此,读就成为最好的体会交流方式。在课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用心去读、去品、去悟。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读中品味作品的情,读中加深理解,体会丰富的内涵。声音的造型艺术为教与学双方提供了文体朗读理论的基本范式,从而在声音千变万化的流动中寻找到可感的框架。
一 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
1、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展现作品意境
有些诗歌需要修辞性地描摹现实,如《玉铃铛》,春雨的艺术化声响、小燕子春天的忙碌都流露在朗读者轻松、明快、喜悦、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中。“沙沙沙,沙沙沙,(虚)春雨洒在房檐上。(实)房檐上,挂水珠,(实)好像串串小铃铛。(虚)丁零当啷,丁零当啷,(虚)它在招呼小燕子,(实)快快回来盖新房。(实虚)”虚实相间映衬现实时间与心理世界的和谐相生,生动诠释了“雨”与“铃铛”之间的勾连,拓展学生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纯粹幻想型的诗歌里,更需要利用声音造型辐射幻想的斑斓和多维性,想到的“点”与描述般的“面”利用虚实来分界和融合。如《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实)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虚)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虚)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实)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实)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虚)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实)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虚)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虚)”虚实声音的处理配合诗歌的结构、整齐、统一。
更多诗歌是在作者流动的情绪中,现实与想象交错辉映。实声重在现实的描摹,在飘飞的思绪中渐缓、渐淡,幻化成假象的图画。如艾青《下雪的早晨》(片段)“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开始承上启下从客观的现实过渡:“和他那很清很清的歌声,此刻他……”声音的虚化从这里开始,采用绵长气息的呼出,声母阻气要有力,气音缓慢、温和,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在读中让学生体悟诗情。
2、运用声腔体现浓烈的情绪
声音的哭和笑是声音造型的常用手法,常通过声音的化妆来表达浓烈的情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在情节和感情发展的高潮,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在山间。”悲怆的语气、缓慢的节奏、配合颤音的技巧,吸气在抖动,呼气要战栗,使悲愤的心绪内敛,在内心积蓄力量。“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天。”两两对比。在朗读“冰冷的山里边”、“血染红蓝天”时,在声情合一的基础上,欲抑难抑声抖动,让学生在声音造型中得到深深地感动、情感的升华。
而艾青的《太阳的话》正好相反。在诗歌中抒发了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明快的节奏中,踩着鼓点,“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多么热切的盼望!“金黄的花束”、“林间的香气”、“亮光和温暖”、“满身的露水”都是世上美好温馨的事物,全文可以在轻盈的语速中,放松口腔喉部,弹动小腹膈肌,气打软腭,运用笑言的技巧并增加声音的弹性,充分表达了作品浓烈的情绪。
3、运用精细的角色感创设语言环境
在声音的造型中,角色感和对象感都是重要的概念。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受众,更有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如(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教学目的是通过创设语言环境、与生活有机的结合,拉近学生与“老树”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大自然与人的情谊。教师的声音造型就是学生内心视象形成的过程。作品的叙述人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边抚摸老树粗糙的树干边在树下问老树,有疑问、有猜测也有撒娇。朗读者要把握角色的年龄特征,发音器官部位靠前,嗓音甜润略带童嗓,语气语调顺应儿童腔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儿童的声音造型才能展现这首诗的童真和童趣。
同样是儿童诗歌,《天外来客——陨石》的叙述人转化为循循善诱的自然馆的讲解员或者是教师。节奏舒缓,有现象有原因有解释,角色的年龄和风格都有所改变,所以声音造型以稳重为主,起伏不大的语调配合重音和舒缓的停顿,给人以信服。在塑造精细的角色感中,要抓住感觉和形象。音色音量要恰当,不求逼真求神似,语气语调要跟上。
二 声音造型的规范化表达
1、在情节的推进中把握好情绪的转换
在《好事情》中,尤拉的沉思、幻想、不耐烦,各种不同的情绪叠加在作品中,在情节的推进上脉络要清晰,增加朗读的层次感。“他想:‘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她!’‘如果狼来抓小狗,我就开枪把狼打死。’”在角色的代人感中,拖长声音,实中带虚,幻想的语气。“不,别打扰我想事情厂!”、“走开,我正在想事情。”尤拉的不耐烦语气在气息的硬度和咬字的间密性、尾音的突兀停止上得以抒发。
2、角色语言和叙述语言区分开,掌握“跳进跳出”的技巧
如《一片树叶》,短短的文章中包含叙述语言和小兔、小猴、小熊的角色语言。音色区分不同的动物形象,口腔和共鸣腔变化的位置要准确。语势的模拟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轻重、快慢、
长短、间歇、高低、强弱等因素,用以表达角色的性格、感情和生活经历等。总之,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小兔声音有弹性,温柔可爱,气息舒缓,发自内心对叶子的赞叹:“哟,一棵多么漂亮的小树!当然应该爱护。”“小树太可爱了,把一片嫩叶夹在我的画册里当书签,那多美啊!”小猴语速偏尖偏快,活泼调皮,气息急促,句子间歇处多次连读,为自己的摘叶子行为百般寻找借口,自认为理所当然:“多么秀丽的小椿树哇!以后它一定会长得高耸入云。到那时,我要在树干上做攀登技巧表演。噢,让我取片叶子做个纪念吧,对,只要一片。”小熊慢条斯理,声音粗哑,气息笨拙,对自己的摘叶子行为采取理性的价值判断。并自我安慰:“这棵小树不只长得好看,还有股醉人的香味儿。我要摘一片叶子尝尝,看到底是什么滋味。不错,为了爱护小树,我绝对不采第二片叶子。”间或插入的叙述语言必须能迅速“跳进跳出”,切换清晰。为了和角色语言对比,叙述语言偏中性、客观、语调平稳,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充当穿针引线的的作用,作品的前后要有连贯性,形成较为稳定的语言风格。
三 结语
声音造型受作品人物的气质、声音、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制约,用声音塑造人物,强调声腔的个性特点。声音造型的表现对小学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色的丰富多彩和语气语调的的千变万化,陶成了语言的艺术性。朗读者要队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出发,仔细揣摩,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音造型来表现。基本功要扎实,气息运用得要好,声音的控制一定要适当。在惯于套路分听、机械诵读的课堂里,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和规范化表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注释:本文为2011年泉州市教育科,“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立项研究粟题:郑晓春主持的《<儿童文学作品朗诵>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2002
[2]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曾致编著,《文学作品朗诵指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谢浩伦编著,《文学作品朗诵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以上作品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