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1期 ID: 154742

[ 曹继红 文选 ]   

活动单教学模式中的实际问题

◇ 曹继红

  内容摘要:在教学探索中,推行出一种新型课改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教学活动也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多样化的活动为元素构成。在一段时间后教学取得了成效,也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活动单教学模式;实践操作;问题与对策
  最近,我们的语文课堂笑语不断,歌声不断,因为,我们在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上课一“活动单”导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课改背景下,结合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推行的一种新型课改教学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教学活动也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多样化的活动为元素构成。在顺利的施行课改方案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在变化着。有的学生在进步,而且很快,有的则下降了,很多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问题一:怎样才能用好教材资源
  思考与对策:用好教材资源必须做到“点”“线”“面”三者的结合。
  所谓点,是指教材的着眼点。
  我们眼下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版本分为六大版块,同时各个版块还具有诗歌赏析、综合实践活动、阅读欣赏等等。课文版块以单元为主体,每个单元是4-5篇课文,再配上诵读欣赏的诗文2-3首。教材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能力,如词语的运用,课文的理解,综合实践课题的开展等等。每一个单元有单元的目标,也就是本单元应该落实的教学着眼点。教师要把一个单元的着眼点找到,然后才好实施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以苏教版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课文分别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冰心诗四首》《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二则》,本单元的教学着眼点应该落实在“我爱文学”四个字上,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文学作品。然后利用课后的时间认认真真的读点书,从而喜欢上文学。
  所谓线是指阅读、写作、口语训练教学内容三点一线。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我认为不应该落实在分数、升学率、考试上,生活语文也好,本色语文也罢,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学好语文,然后学会运用,因此教材目标之“线”应该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的合一。每个单元的这条线是可以找到的,拿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为例。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与童年有关,或者是童年的往事,或者是童年的理想,但是都与童年有关系。所以,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与“说说童年往事”有关。我们要留时间给学生讨论,给学生回忆,给学生交流。趣事与趣事的交流绝对是一件“乐事”,学生爱做,爱交流,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就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童年的热爱之情,也能够更好的品味“金色年华”四个字的含义。本单元的写作素材也应该是与童年相关话题的作文,这样的训练就能够达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的融合。成为教学目标一条线。
  所谓“面”是指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面,即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面。
  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眼下提倡的“有效教学”我觉得很有效。但是我认为“有效”两个字的落实应该是“思维的有效碰撞”而不是活动形式的表面有效,我们的教材有限,但是能力的培养是无限的,我们的活动应该为“思维的有效性”服务。学生接触到一篇课文,如果能够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多好,曾经看到杜郎口初三语文课堂教学录像,那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课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遇到不懂的,自己查看资料,遇到有争议的宁可争得面红耳赤。寻求最佳的答案;更多的是用歌声演绎课堂,用肢体语言诠释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完全是没有辅助条件的课堂,是不掺假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有语文味的课堂。
  问题二:活动单教学中小组展示的方法有哪些
  思考与对策: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目的是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的有效性,趣味性,目标性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
  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六组,组1,组2,组3,组4,组5,组6,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方式。
  1、“冰糖葫芦串”式小组活动模式。这样的模式中,老师是冰糖葫芦串上的棒,负责开场白和每一组小组活动结束的过渡语。学习任务分工是课前就分好的,组长带领大家预习以后,各小组依次汇报。这样的课与杜郎口中学的展示课有些类似,学生成了一堂课的主人,交流,展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可以唱来可以跳,但是教师必须将各个环节紧紧拴住,否则就成了一盘散沙了。
  2、交叉交流法。学生按组交叉交流,比如组1与组4,组2与组5,组3与组6,因为每小组的成员人数是一样的,组1的人就到组2那里汇报结果,实现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方法最适合早读的背诵,组和组之间交换背诵,检测背诵结果是很快的。
  3、小组辩论法。比如,教学《台阶》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辩论赛。1、2、3组为正方,辩题是:父亲造台阶是为了面子;4、5、6组为反方,辩题是:父亲造台阶是为了尊严。整个班级就成了辩论双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全班就形成了辩论热潮。学生在思辨中能够用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效果很好。其实七年级中“狼专题”部分,狼是该杀,还是不该杀,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小组辩论法,教学效果会很好的。
  4、小组竞赛法。这是最好操作的。因每一个组平均基础差不多,所以我把与习题分成难题、简单题,让小组之间抢答。看哪个小组得分比较高。为防止大家呼啦啦全部站起来回答,我把每个组分了座位号,按照座位号依次回答。这个方法适合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检测即反馈课。
  5、开火车法。让学生按照小组顺序依次回答老师提问的简答题。如果本小组一方没有回答正确,将由本组他人代替回答。但是每组题目总数是一样的。这个方法适合于试卷习题讲解。
  6、情境解题法。比如讲解试卷口语交际题“如何劝老奶奶装数字电视”时,我要求小组内一人扮演老奶奶,一人扮演社区工作人员,二人对话。这样,既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把生活融入课堂,其乐融融有什么不好?最后教师选派一个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合理的评价也锻炼了孩子解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7、实际操作法。比如,涉及到采访类专题,我就让六个组组内分工,然后设计采访活动目标,活动顺序,采访对象等,接下去就是实际性地采访。八年级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做一个小记者,我就让学生实际操作了。利用一堂语文课,A组到校长室采访校长,B组到食堂采访食堂的主任,C组针对学校的一些活动采访同学等等,各小组采访结束后回教室交流汇报,最后形成书面汇报成果。实际操作效果很好!学生不仅很有兴趣,同时因为是真刀真枪实干,所以准备很是充分,汇报过程又是一个语文能力提升的好机会。
  问题三: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思考与对策:语文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需要教师深思。
  1、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活动单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活动,活动过程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的学生设计,用活动单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是由你们的活动组合而成,你们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心理有了这个意识,才会正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爱说的可以多发言,爱表演的也可以来一段,总之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必要。一堂课时间很少,如果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效率就会提高,那才是真正的有效。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一堂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我觉得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很重要。教师要在备课时把自己看做教者,课堂上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合作着,讨论时变成学生回答时的倾听者,在难题上是属于学生的一分子,也成为一个探究者,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民主氛围。所谓“蹲下身来说话”,不要高高在上,如果教师能够用幽默的话语,平和的教态融人课堂教学,那就更好了。
  3、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空。学生毕竟是学生,不会讲课,不懂得很好的分析课文,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调整。改革初期,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空。时间上,要保障学生的预习时间,预习充分了,课堂发言就精彩了。
  4、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合理的评价能够带动学生进入竞争式学习氛围。竞争是很重要的。学生的上进心需要用各种评价机制提高。在《杜郎口旋风》这本书中,我发现,多种有效的评价是促动学生竞争的动力,如他们会评选“小组标兵”“黄金搭档”“一周之星”等等,各项学习评价后的荣誉称号载着这些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之舟远航,坚信合理的评价是快乐学习之桨。

活动单教学模式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