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典诗词是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快速把握诗歌的内涵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关于诗词鉴赏的三维教法:整体感知“是什么”,即写了什么人、事、景、物;对号锁定“为什么”,即作者写作的目的、思想感情;精细推求“怎么样”,即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
一、整体感知“是什么”
拿到诗词文本,首先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题目中常含有“送”、“赠”、“别”等字眼,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懂大》等。边塞诗题目中常会出现乐府旧题或特征意象,如征人、关山、关河、阴山、黑山、出塞等。其次看作者,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作家作品常识可以由已知推及未知,作家的经历、背景为解读文本提供信息。再次看诗文中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缘情造景、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摄取客观之物作为表情达意的需要,物象的选取也有规律可寻,所以看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弄清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二、对号锁定“为什么”
如果说“是什么”是整体感知,全面梳理了诗歌内容,给读者以概括认识的话,那么“为什么”就是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品内涵,认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讲,可以根据诗歌题材不同梳理出各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具体操作中,对号入座即可。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遏的人生感慨的;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常见主题或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等。只要熟悉不同题材中常见的诗歌主题,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在把握诗词题材分类时,我们可以通过每类诗歌的特殊意象来确定。赠友送别诗常有杨柳、舟船、车马、南浦、江水、酒宴、江楼、雨丝、明月等意象;山水田园诗常有山川、树木、落花、流水、村落、茅舍、鸡狗、田野、桑麻等意象;边塞征战诗常有雪、马、山、沙漠、羌笛、明月、关河等意象;咏史怀古诗多写古人、古物、古迹、明月、流水等;托物言志诗常写梅、兰、竹、菊、松、莲、桂、蝉等意象。我们要善于将诗歌的特殊意象作为准确定位的向标,快速确定诗词主题。
另外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还可以从“情点”入手,所谓“情点”指透露诗人情感的字眼。一般来说,诗词中那些造字上(从形声字的义符)从心的字词,如愁、悲、惆怅,均是“情点”。
三、精细推求“怎么样”
从表达方式看,常见的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从写作技巧看,有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象征、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互文、通感、双关、设问、反问等;从结构特点看,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等。诗歌的表达技巧方面还有先总后分,由近及远,层次井然,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回环反复,承上启下,层层深入,言简意深,画龙点睛,语序倒置,以小见大等。
从具体做答来看,古诗鉴赏的常见表达格式为:这首诗(或词)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手法,写出了____(人、事、景、物、意象)的____(意境,多为双音节或四字形容词)特点,表现了
(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以其文本自身的魅力引领着我们走进“浩浩汤汤”的文学长河,她在平平仄仄的低吟浅唱中润滋着现代人日渐贫血的细胞。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肩负起传承古典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大力倡导诗词诵读,让中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诗歌,爱上唐诗、宋词、元曲,让诗词课堂雅韵飘香!
(作者单位:张掖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