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断言,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图片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取代了许多必要的文字。乐观者认为这可以更准确形象地传达信息,让人们眼球受到刺激,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悲观者则将人们丧失部分阅读能力和慵懒于阅读归罪于图片。科技的发达,网络技术的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丰盛的视觉大餐,整个社会,大众乐在其中,享受着图片带来的种种视觉冲击。可是早在先秦时,伟大的哲人老子就断言“五色令人目盲”。的确,许多大众已经目盲了,渐渐地呆滞了目光,淡漠了体验,苍白了心灵。因此,图片和许多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伤害到自己,可聪明的人懂得避开或减少伤害。
语文教学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语文教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更多地体现出语文对社会的能动作用。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语文疲惫地跟着社会跑,有时还难以适应社会,并且时间一久,竟也会沾染了许多不良风气。比如,本文所阐述的图片问题就是典型,语文教学受到了读图时代种种观念的冲击。
听过多节公开课和名师示范课,多数年轻教师的课件图片较多,比较花哨,理由是要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从而取得良好效果。而名师的课件有时显得单调,很少或几乎不用图片,理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心灵体验和自由想象,靠内容和情感打动学生。两者的出发点都很好,但是都太理想化,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诟病对方的做法,年轻教师嫌名师的课枯燥落伍,名师指责年轻教师的课浮躁,缺少心灵感悟与交流。这样的偏颇认识来自于对图片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图片万能。过高地估计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上,每课必用图,过多地去迎合学生的趣味,迷信图片在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上有超强的作用。笔者觉得,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应该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而非眼球的刺激。试问,靠图片引发的兴趣能维持多长时间?没有图片的时候还会有兴趣吗?让学生获取兴趣而无感受的图片是肤浅的。因而,在文本学习中过多地插入不相关的,乃至相左的图片,都会喧宾夺主,本末颠倒,导致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
误区二:图片无用。执此论者,将图片视为课堂上的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认为图片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进行潜心阅读。这也不无道理,但是,图片最初的作用是记录事物,而在课堂上使用的原初作用应该是对未知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在儿童启蒙时期,往往通过实物或图片让他们认识世界。很多时候,高中生也得像孩童一样去认识许多未知的事物,这时图片可以成为文本最强有力的助手。笔者认为,图片阻碍心灵感悟与交流的认识是极其偏颇的,有内涵的图片吸引眼球还会直击心灵,震撼灵魂。
误区三:方法单一。有的教师只会在多媒体课堂上应用图片进行教学。多媒体课堂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方便了师生,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呈现的范围扩大,方式增多,至少在图片的操作上可以轻松自如。然而,离开多媒体,我们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图片。图片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一个好教师,应该以最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受益,教学图片是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材料,除了依靠多媒体外,要注意到课本、杂志、报纸上可以应用的图片。例如,课本上的插图有朱自清和鲁迅的半身像,让学生对比,体会“文如其人”的内涵,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有时可以用一些老照片,教师冲洗几张,以辅助教学也未尝不可。
误区四:方式单一。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图。笔者认为,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规范学生读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普遍喜欢内涵不深的卡通动漫,部分学生甚至很迷恋,以至于影响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自觉愉快地去接受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学生看漫画马上就没收,这样只会堕入看漫画收漫画再看再收的恶性循环,堵不如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教师不妨多读一些图片,如摄影作品、ps图、漫画、名画等等,广泛涉猎,博观约取,进而向学生介绍,并评价分析。比如,推荐丰子恺、丁聪、几米等名家的漫画,让学生写读后感,或对比品评,作为课外作业去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总之,四个误区中的前两个认识片面,后两个是操作上的失当。要走出误区,关键是认识上的改变,图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良好的教学手段。
一直以来,看图作文作为一种题型,从未隐退。2010年高考全国卷I就考了看图作文题。而在语言运用中,图片题更是常客。况且,跳出考试来看,看图更是一个人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的体现。因而,在教学中是不应该不注重这一细节的。在教学中要将图片资源应用好,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朴素至上,叩击心灵
教师应用图片时,要把好选材关,所选图片一定要扣人心弦引起共鸣。不一定是精美华丽浓墨重彩的,朴素自然、深蕴哲理的最好。要能让学生欣赏之后不停留在表面上的赞叹和兴奋,要让图片能抓紧学生的心,让他们自觉地深入思考图片背后的内涵。有一次讲到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笔者没有在内容上做任何阐释,而是出示了一组图片:第一幅是黑白照片,上面有几个青春少女,风采奕奕,美丽清纯;第二幅是有些发黄的彩色照片,还是那几个人在同样的位置,但是容颜已经大为改变,有的清瘦,有的富态,眉宇间少了光芒,多了几条沟壑;第三幅还是在同样的位置,但已经少了四个人,昔日的少女,如今已经满面风霜,岁月给了她们满头银发和数不清的皱纹。看完后让学生们思考:这三幅画要表述什么?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气氛热烈且情感深沉。最后我明白了,他们已经有所领悟:岁月是可怕的,光阴是可贵的。先是几位同学提出消极的观点:人在时间洪流中无力回天;进而又有人提出积极的认识:人在短暂的岁月中,应该努力有所作为,应该珍惜享受人生。这一堂课的主题极富教育性,运用图片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自我感知,从内心深处传达出情感的认同。有时候,这样朴素的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对心灵的震撼力更来得明显。
原则二:只取所需。适可而止
有时课件过多修饰,功能都被掩盖了。就如太过于精美的瓷器,反而成了生活中的累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一些环节上就应惜墨如金,课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好用。因此,课件中的一些冗余的图片或修饰就该删去,过多只会构成对教学的干扰。可以插入课件的图片应该是那些与文本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有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那些有内在寓意富含哲理,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的。在古今绘画作品中,表现陶渊明形象的有很多,而语文教学中要与之打多次交道。不成熟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兴奋,便搜罗一大堆画作在课堂上呈现,殊不知,画作多数不合诗境,且主题上还会互相抵触。在一堂公开课上,某位老师讲解《神奇的极光》一文,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极光图片,动情地介绍了好长时间,一堂语文课几乎上成科学常识课,而忽略了本文应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目的。一番努力,却未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使用图片务必多滤,求精简,戒冗繁。
原则三:收发自如,把握时机
教师备课时,如果准备了要呈现的图片,就要预设图片出现的时机,挑个恰当的时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课堂上往往会有些意外来打破预设时,就要凭教师的机智,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内容的情况来看,“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自然也应及时收手。笔者有一次失败的教训,在教学《花未眠》时,为了告诉学生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准备了许多图片,理解一段就插几幅图画,让学生们走马观花地欣赏了一些艺术品和风景图画,散文课上成了风景欣赏课,使学生眼乱心乱,产生审美疲劳,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学《阿Q正传》时,课文特别长,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授课一开始,就概括内容和情节,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摒弃冗余,我利用丰子恺的漫画(丰子恺为鲁迅的小说画过插画),让学生串联描述,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和再现能力。
原则四:图文结合,恰到好处
应该告诉学生,一些好的杂志,插图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读者》《杂文选刊》上的一些漫画插图,精简素淡,放在文章旁,往往体现出文章的神髓,令人读完文章击节叫好之余,看图画再赞不绝口。这样的图文结合给人带来两次审美享受。如果教学中能这样,何愁学生记不住和兴趣低落呢?在课件中要做到图文内容相映衬,图文各自所占的空间要协调。多媒体课上学生距离屏幕较远,图太大,会忽视文字的提醒,字太多,当然便会眩晕,须二者相得益彰,才不枉费教师的一番苦心设计。
图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认识,以独特的眼光设计教学,加强对图片的正确使用,让图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作者单位:弥勒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