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的难题之一是所谓的缺乏生活,没有东西可写。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多维的立体的资源开发,可以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这里的资源开发,主要指间接资源和直接资源的开发。对于中学生来说,直接资源相对少一点,但是,只要善于挖掘利用也是足够的,诸如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和建设,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解读,生活细节的留心和在意,都是无尽的宝藏。开发间接资源也具有多重意义。古今中外的书刊、网络媒体的资料、电视广播的信息,等等,都是作文资源开发的领地。
1.开发生活资源
学生关注生活,在直接的生活方面,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第一,关注自己的生活。学生自己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吃穿住行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第二,关注班级的生活。在班级里发生有许多的故事:少年心事,纷纭复杂;同学之间,也有分分合合,甜酸苦辣……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甚至可以从班级看到社会的缩影,比如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之间会有微妙的心理差别和不同的故事。第三,关注校园里的生活。一片落叶、一场球赛、一次排队、一次唱歌、一次讨论、一次欢笑、一次流泪、河边漫步、柳荫读书、社团活动、与他人交往等等,只要有敏锐的触觉,都能捕捉到写作的素材。例如杜乐鹿早晨起床闻到校园的桂花香味,马上写出了《桂之味》;晚饭后在河边散步,就写了《河边漫步》,这充分说明校园里有生活。学生之所以觉得校园里没有生活,是因为自己身在其中,感觉力迟钝了,我们必须唤醒学生感受生活的敏锐力。第四,关注家里的生活。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环境,尽管众多的家庭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毕竟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成员关系、各自的个性特色、独具的家庭故事,这都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源泉。第五,关注亲戚朋友的生活。到亲戚朋友家里做客,亲戚朋友到你家来玩,听说到的亲戚朋友中某人的逸闻轶事,亲戚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我们稍加留意,也会发现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第六,关注小区(村里)的生活。社区(村庄)的生活也是值得留意观察的:退休老人一清早不约而同地到广场做操跳舞,你能由此产生许多联想;同为退休老人,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境遇,原来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有的家庭有保姆,有的家庭全是主妇或主夫操持家务;每到下午天凉时会听到几位闲人在摆龙门阵,等等。随便在小区里走走、听听、想想,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七,关注自己所置身其中的一切环境里的生活。走在街上会看到匆匆忙忙的行人,会发现各色各样的汽车,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传闻;走到商场会感受到物价的起伏,会领略推销员的销售风采,会欣赏到厂家商家聪明绝顶的营销策略。到医院,乘汽车,逛公园……都会有值得流入笔端的生活现象。第八,关注旅游、社会实践等生活。假期的旅游,节日的游园,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春季的远足,夏季的避暑,秋日的登高,冬日的赏雪……这些难得的生活经历,往往会产生触发灵感的机缘,当是写作的重要资源。
2.开发心灵资源
人类有一种本能的生命言说欲望,这种欲望源自于心灵的内在需求。婴儿饿了要哭,小孩寂寞了要闹,儿童不被关注时要尖声喊叫,青年人心里有了观点要找同学辩论,成人心里有了委屈要找人倾诉……这些都是源自心灵的言语欲望。
潘新和教授主张写作教学要“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每一个言语生命”①。这是一个美妙的主张。但是,要把心灵的言说欲、言说权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或者说意识的清醒,更需要行为的策略。这里有三层意义要做辨析。第一,之所以说要“还给学生”,隐含着一个前提判断,就是在此之前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被剥夺了。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学生作文为应试而作,假话、套话成为作文的主打,抒写心灵,表现真情退居学生视野之外。高考作文中有许多父母在高考那天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平时作文追求半洋不土的哼哼唧唧,或者不伦不类的所谓创新格式。第二,学生心灵言说权的逐渐被削弱以至被剥夺,究竟是因为什么,是谁、是怎样剥夺了这些愿望和权力的?首先是一种追求一致性的意识形态,孩子从小开始说话、写作,就要学会说、写主流语言,说套话官话。长辈们或者意识中被注入了一种主流语言,或者由于吃尽了说真话抒性情的苦头,像胡风临终前一再叮嘱子女千万不要学文科一样教育孩子“艺术化的说话技巧”,并言传身教,传给了下一代。其次,教育思想的僵化,锻就了一批僵化的教师,用一种僵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僵化的语言。评价《项链》就说是批判玛蒂尔德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写景状物必须加上一段“我们的祖国山河真是美丽极了,她在人民的怀抱里显得更加娇艳”,记事必须写上“由此我发现了劳动人民的心灵之美,它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教师还要说这是深化了主题。再次,社会语言的影响。校长从外面听来一种说话模式,教师从校长那里学得这种模式,搬到班会上、课堂上、操行评语书写上,学生耳濡目染,学会了套话。媒体千篇一律的或者追求新异而有待商榷的表述形式也时时影响着学生。高考评价、媒体推波助澜、书商以营利为目的的炒作,形成了空洞虚假的恶俗写作潮流,致使学生逐渐忘记了言说欲和言语权,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文章。第三,言说欲、言说权是不是一个层次?这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两个问题。言说欲是属于心灵层次的潜在特质,言说权是属于权利层次的表层属性。言说欲是人内在的一种欲望诉求,言说权是人类群体所赋予的一种权利。如果说言说欲望消失了或者退隐了,那么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唤醒和培育。如果没有这种唤醒或培育,即使把言说权还给学生,学生还会觉得那是负担,或者根本就不想拥有这种权利。开发写作的心灵资源主要就是要解决心灵言说欲望的唤醒和培育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言说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这种言说,一种手段是口语表达,一种手段是书写表达。口语表达受到时空条件的诸多限制,因而书写就变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言说手段。研究人类文字记载特别是文学作品,就会发现自古写作都是出自心灵的表达欲望。赵雨研究证明,从《诗经》开始,写作便是植根于具体的生态(生命处境)、心态(文化心理)的,之所以那么多的作者要写出这么些作品,是因为他们对处境危机有一种心灵的忧虑②。屈原强国之梦不得实现,诉诸笔端;司马迁为了心灵的言说,忍受奇耻大辱;李白更是抒写心灵的典型,寂寞之时,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听到皇帝征召的消息时便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理想不得实现,被玄宗赐金放还时,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典型的个性化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制作精神产品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者必须有出自心灵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正的文章。初学写作,就必须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发现自己心灵的丰富多彩,让自己的心灵主宰自己的文章。
其次,营造自由宽松的言说环境。人的言说是本能的欲望,但是,言说必须有言说的环境才有言说的实现。言说需要有听(读)者对象,才会有更多的意义(尽管自言自语的现象是有的,如写日记)。所以,学生写作也要有受众对象。使学生的写作言说有读者,理想状态是有一批会欣赏的读者,造就会欣赏的读者也应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人类与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都有保障生命安全的本能,人们的言说只有处于安全状态下,才能尽情尽兴,流畅自如,写真话,抒真情,讲真见。我们只有构建自由宽松的言说环境,创设“各言其志”的民主氛围,才有真情真感,才有真知灼见,否则就只能写出“保持高度一致”的假话、套话。自由宽松的环境应该是民主的,不管怎么写,都是出自心灵的倾诉,可以争辩,允许出错,提倡修正,不追求“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不管是心灵中的一闪念,还是心灵里长期盘旋的幽灵,写出来,不给它贴上什么阶级的标签,不追求虚假意义的“高大全”。心灵轻松,没有顾忌,人的灵感才会不时地闪现,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