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①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们课前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法,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或自主探究,或讨论合作,或多元解读,或活动体验等等,可谓热热闹闹,精彩纷呈,但实际效果往往难遂人愿。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一点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切入的角度与口子,不能摆脱教参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深度挖掘文本与众不同的教学资源,抓准一个与众不同、“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其实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
所谓切入点,是指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学习作用的关键点。切入到位,就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学习拥有自由驰骋的天地,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课堂上能形成文本(作者)、学生和教师的多重对话”②,使课堂进程自然地生成推动,快捷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最终目的,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抓准切入点,让课堂高效呢?
一、抓文眼切入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主题、意境的聚焦点,起统摄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分析文章时如果能抓住它,就能顺利地把握文章的精髓,激活全篇的阅读教学。
在《口技》一文教学中,笔者从课文的文眼“善”切入,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口技人的“善”?这些“善”描写的方式一样吗?学生精读深思讨论后,明确表演过程中模拟的四口之家深夜睡眠情状的生活图景在家庭生活中较常见,这反映了口技艺人设计的精心;模拟深夜突发火灾的惊险场面,描摹得声色俱现,巨细无遗。这两个场景都是对“善”的直接描写。同时这两个场景中三次简洁地写到听众的神情动作,这些反应是由口技艺人的卓越表演引起的,这是从侧面烘托“善”。表演前后都提到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无非告诉我们口技艺人的出色表演全凭他的“口”,这也是从侧面烘托“善”。就这样通过抓住一个“善”字将主题、重难点、写作手法均体现了出来,统摄全文,达到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唱主角,从切入点扩展开去,自然地牵动了全篇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李森祥的《台阶》一文,语言朴素,但意蕴深刻。对涉世未深的初二学生来讲,要真正理解文意既费时又耗力。因此可以尝试着抓住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来切入:我家的台阶由低变到高,父亲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对此父亲的感受怎样?台阶高了,父亲觉得自己的地位高了吗?为什么?学生在阅读、思考、研讨中了解到了父亲造台阶过程中所付出的愚公移山似的艰辛,也感受到了父亲身处其中的幸福:在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了自己的尊严,在艰辛的劳动中憧憬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但新屋造好,高台阶砌好,父亲的生活却没能高一个台阶——他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几十年来习惯了的正常生活状态,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台阶高了,而父亲的生活却下了一个台阶。通过“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切入点,带动了整个文本的学习,学生在讨论中渐渐明白这就是父亲的一生,典型的中国式农民的一生,可敬而又可悲。
二、抓标题关键词切入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我们对一篇课文的第一印象,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往往会让我们“一见钟情”,它会紧紧地吸引我们去反复推敲。而这些好的标题又往往揭示文章内容或暗示文章主题,与篇章相辅相成,因此以标题为切入点可以带动整个文本的学习。
如教学《伟大的悲剧》可以从标题中“伟大”和“悲剧”两个关键词切入:为什么是悲剧?“伟大”与“悲剧”是否矛盾?学生在此切入点的引领下精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特别是其中的细节研读探究,不费吹灰之力就明确了探险队员们表现出来的人类优秀品质,探险的意义及作者为何要为失败者作传等内容,最终得出“斯科特和队员们的南极探险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展现的人格精神是伟大的,他们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的结论。
三、抓关键句切入
这个句子可能是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或是过渡句,抑或是一个耐人寻味之妙句等等。这类句子或是统摄全文,或是文章结构上的枢纽。教学时,如果我们从这类句子切入,顺藤摸瓜,梳理出与课文其他内容的联系,就能把握全文的精神,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理想效果。
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笔者从全文的总结句“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关键句子切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理由。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理清了思路,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理解了行道树“快乐”、“忧愁”的真正内涵,同时对文章的一个哲理句(也是难点)“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水到渠成,体会到了行道树这一快乐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从文末总结的一句话“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切入,问学生作者这样评价自己读书是否属实?是否有遗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这个切入点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结合注释讨论疏通文意,一会儿就梳理出:无书的艰难、求师的艰难,求学生活的艰难;抄书、读书的勤奋,求师问道的勤奋。又一致认为作者遗漏了一点:诚——因讲诚信得以“遍观群书”;因心怀诚恳而能“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卒获有所闻”;因有诚朴而与生活条件优越的同舍生相处时做到“略无艳慕意”。而“诚”这一点连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未做重点强调。精确到位的切入点,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深层的思考与探析,进而对课文有了创新解读。
四、抓线索切入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因此它如一个带领我们在文中前行的向导,给我们指明阅读理解的方向、路径;它又如一粒纽扣,解开了它,就揭开了文章的面纱。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是小说节选,文章比较长。长文短教,切入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从线索“杜小康心理变化”切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在梳理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中(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过天晴:坚强)与文本直接对话:品读了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的细节;明白了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品味了或意味深长或生动细致的语言;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体悟了文章的教育意义——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战胜它可以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正因为选择了一个串联全篇的切入点,理清了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五、抓单元主题切入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原浙江版教材中安排在“记叙的详略”单元中,主要让学生借助这篇课文明确处理详略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这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