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1期 ID: 136104

[ 邱福明 文选 ]   

回眸与前瞻: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 邱福明

  近些年来,国内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逐步展开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出场语境。即语文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语文课程文化的现实状态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文化的建构研究逐渐增多。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存在“外围化”倾向,对其文化特质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思辨式”范式居多,实证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较少。我们应加大力度研究语文课程文化在母语方面的独特基质,尽快确立语文课程文化的分析框架及研究范式,从而彰显语文课程文化研究对于语文课程理论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的独特意蕴。
  
  一、背景与语境
  
  国内语文界开展语文课程文化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从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逐渐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其研究背景密切相关。
  一是伴随文化研究热潮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爆发了“文化”热潮,文化研究进入中国学术语境,并且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在“人作为文化的存在”核心思想指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文学、历史、语言学等学科迅速转向了文化研究。受其影响,国内关于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文化转向也相继出现,作为教育文化和学校文化重要内容的课程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线。例如郑金洲的《教育文化学》明确把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研究。此后,不断有新的关于课程文化的研究专著出现。如郝德永的《课程与文化》围绕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这一命题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赋予课程文化品质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种着眼于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模式。王德如的《课程文化自觉论》论述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建构以及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伴随国内课程文化的研究浪潮,语文课程文化的有关文章和论著逐步出现,并延续至今。
  二是应语文科课程母语本色和国内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要求。20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从人文关怀的立场重新阐释语文课程的文化意蕴,对语文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且语文教师们也发现,一旦语文课程文化天性和文化灵魂丧失,语文课程将偏离正常轨道,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语文教学。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表述给语文重新定位,强调了语文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催生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观点。人们开始关注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探寻语文课程背后的中国文化变迁历史,不断思索语文课程如何拓展学生的新文化视野。引发了考察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性、文化建构等理论研究热潮。
  三是由于对课程的认识视角的转换。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入。文化研究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意图揭示课程改革的实际运行和存在方式,力争为人们正确理解课程改革和采取恰当的行动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就为人们研究课程文化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成绩与进展
  
  本文重点检索了截止到2009年10月的CNKI数据期刊库,收集到了关于语文课程文化的论文30多篇,并在参考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对我国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研究的成绩与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
  1.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语文课程文化研究绕不开的命题。研究主要围绕这种关系以何种方式存在,又如何处理和实现来展开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母体,语文课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基本认识曲解了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提出“语文课程与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决定了课程的内容与范畴,没有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另一方面,课程又形成文化,为文化的传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途径,没有课程,文化便成一滩死水,终将枯竭。”①还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地方,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相吸纳的地方,是书本文化和生活文化融会贯通的地方。语文课程自然会产生自己的文化。语文课程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②。
  2.语文课程文化概念的厘定及特征
  由于语文课程以及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研究背景和视角的不同,研究者对语文课程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差异。一般从静态的意义上来看语文课程文化,认为语文课程文化是语文课程形态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符合体。也有研究者是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着手,从动态视角来研究语文课程文化,认为“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从动态意义上考察‘课程’与‘文化’的内涵才真正让课程成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才真正还原了‘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③。还有研究者既考虑静态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文化,也考虑到动态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文化。认为“语文课程文化不是‘语文课程与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语文课程’与‘文化’两个词的内涵黏合,而是一种具有学科独特性的教育学化的文化形态。既包含静态意义的文化,也包括动态意义的文化构建过程和人的体验成长。”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再纠缠于对语文课程文化的概念界定,而是侧重从学科的独特性解读语文课程的文化基质。
  语文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针对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特点,国内很多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如曹明海教授提出语文课程文化的“整合性、体验性、理解性”特征;吕映老师概括了语文课程“语言文字的文化品格、课程自身的文化属性、生命提升生命实现过程”⑤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品质;孟祥英等提出语文课程“作为文化性存在的教师与学生、作为文化性特征的语文教材、作为文化过程的语文课程实施”⑥等三方面的文化内涵;陈金才老师将语文课程文化的特点归纳为“一种以感性教育为特征的文化、一种以‘诗性’教育为特征的文化、一种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文化”⑦。
  3.语文课程文化的基本因子
  语文课程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体。教师、学生是语文课程文化最活跃的因素,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是其首要的媒介和场所。
  (1)语文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关键,从教育文化学的视野来思考语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谢荷青从教育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设定教师是基于一个“文化代理人”的角色出现的,并以这一角色特质作为一个基点进行教师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教师文化研究领域。提倡一种教师自身进行文化理解、批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代理人”⑧角色的思考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中是值得关注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还有研究者认为语文具有天然的弹性,不同水平的人教出来的语文课文味儿不一样。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教师教出来的东西要丰富一些,深刻一些。新课程对老师的文化底蕴要求很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博学、多读书。其实,教师教的过程也是文化底蕴生成的过程。
  (2)语文教材文化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曹明海教授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他认为: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一种对象化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这是把语文教材作为特定的文化存在形态,对其本体进行文化的营构与编制,即对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设定,赋予它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文化的特质与品格。语文教材的“人本化、生活化与活动化”⑨等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孙伟强老师针对语文教材中外来文化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教师学习外来文化知识,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挖掘课文中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以及思维方式,有效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