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10期 ID: 135579

[ 王旭东 文选 ]   

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

◇ 王旭东

  【摘 要】新课标强调诗歌课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古典诗歌鉴赏这一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具文学性和人文性的要求。但是,古典诗歌的历史性、情感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又决定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高难度。本文遵循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质,从“体悟形象”、“以意逆志”、“熟悉嬗变”、“了解诗话”这四种途径寻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
  【关键词】新课标 诗歌鉴赏 审美教育
  
  新课标突出了诗歌的文学性和人文性特质,对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对诗歌鉴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古典诗歌教学和命题,很多做法都与诗歌课的宗旨和目的背道而驰,亟待回归审美化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几种新的诗歌鉴赏命题形式,来探寻古典诗歌教学的审美回归之路。
  
  一、体悟形象,回归感发
  
  袁行霈先生说:“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可见,我们在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时,应偏重于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方面,而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就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山居秋暝
  王?摇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同一作者不同题的两首五言律诗。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极有天分,往往凭感受取胜。针对王维诗歌的主要特色,可以这样设题:《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观猎》中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在句子结构层次的安排上有什么共同点?读完这两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作为诗人,王维既有画家对色彩、光影的细微观察,又有音乐家对声音的敏锐感受,他不仅能把握住大自然本身的律动,而且还能把自己内心刹那间的感觉传达出来,这是他的诗的鲜明的特色。其《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观猎》中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在句子结构层次的安排上有一个共同点:按照自己感觉的层次,先把直接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再用理智上的认识加以说明,直接的感受和理智的认识紧密结合,“浣女”“将军”“危石”等形象给了读者鲜明而独特的感受,唤起了读者的审美感动。《山居秋暝》中,“竹喧”和“莲动”是直接的感受,“归浣女”和“下渔舟”是理智上的认识,诗句给读者一种闲适的感受。《观猎》中先写听到“风劲角弓鸣”的直接感受,然后才知道是“将军猎渭城”了,使读者感受到将军的意兴与豪情,有一种强劲的力量。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我们不仅要着眼于诗句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表层,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托,感受到诗人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
  
  二、以意逆志,回归作者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要求我们通过对诗意整体的理解,去追寻、推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不能拘泥于字词的训诂,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原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我们“知人论世”,即要多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文学主张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等,以更深刻地理解其诗歌的潜层意蕴。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
  感遇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的《感遇》诗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八首,代表了他主要的诗歌创作成就。“兰若生春夏”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对这一首诗,我们可以这样命题:《离骚》中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会这首《感遇》,说说兰若的遭遇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初唐时期,近体诗出现了过于讲究形式的问题,对此,陈子昂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在《修竹篇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标举“比兴”“风雅”“汉魏风骨”。这首《感遇》一方面沿用了《诗经》中比兴的传统,另一方面抒发了《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寄托,还运用了《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的手法。
  中国古代文人一向很重视“知遇”,所谓“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感遇”就是对遇与不遇之间情形的感慨。《感遇》正是陈子昂求仕而不得,出仕反遭忌,罢官又屈死的人生经历的一曲悲歌。今天我们读这首《感遇》,还能因为美好生命的凋伤而兴起生命的共鸣。
  如果说诗歌创作是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语言、声音、色彩等载体表现出来,那么诗歌鉴赏就是读者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阐释学理论认为,作者的写作是一种主体意识的活动,我们批评一首诗歌,就要向回倒溯,探讨作者的思想意识是怎样活动的。我们要了解一首诗真正的内涵,就要先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经历、感情、主张等。
  
  三、熟悉嬗变,回归源流
  
  民国学者李维在其《诗史自序》中给“诗史”下了这样的定义:“诗史者,综吾国数千年之诗学,明其传统,穷其体变,识其流别,详其作者,而为一有统系之记述之作也。”可见,诗史的任务在于综合古来诗学研究的成果,阐明中国诗歌的传统,追溯诗歌体裁演变的历史,梳理诗歌风格、流派的更替、消长以及确定重要诗人的地位与价值。熟悉诗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在诗歌演进中的价值,能使诗歌鉴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摇?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摇?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不同作者同一词牌的两首词。这两首词代表了词的演变历史中两个关键性的阶段,在主题和情感上有根本的不同。可以这样设题:这两首《菩萨蛮》在主题上有什么不同?“鹧鸪”这一意象在两词中各有什么作用?
  关于词史。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它收录了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作。多是当时的诗人、文士在歌筵酒席之间写了交给歌伎酒女去传唱的歌词。所以,其中大多是抒写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歌词,词人并不想借其表达自己主观的理想和志意。然而到了宋代,从苏轼开始,“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概无端,别有天地”,而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清代周济也评价辛弃疾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苏辛二人的词都摆脱了“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抒写作者的襟怀志意。
  关于题目。词本来是供歌女演唱的歌词,作者作词并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情志,所以本来没有题目。可是自从苏轼借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他的“逸怀浩气”起,词就开始有了题目,这正是词的诗化(“诗言志”)的一个现象。《菩萨蛮》调全以五、七言句组成,近于唐代的近体诗。它的句子匀整,唐、五代、北宋词人填此调的,多写儿女柔情,声情谐婉。辛弃疾却不同,他不写儿女柔情,而是以《菩萨蛮》来抒发忧生念乱的大感慨。梁启超评这首辛词时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