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于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要化结果为过程,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培育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优化结构 创新思维
笔者曾经在大市范围内上过一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公开课,课前作了深入的思考、合理的安排和精心的准备,课堂在笔者自如的掌控中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但教后却让我感到有不少困惑。
一、教学设想
1.《装在套子里的人》并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了表现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缩不前、害怕变革和自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性格,契诃夫只描述了他的“套子式”的生活和“婚姻事件”。文章一开始就以一种“全景”“全知”性的叙述视角,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别里科夫其人:“套子”式的穿着打扮(外表)、生活习惯(行为)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的“套子”,既套住了自己也套住了别人,害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不敢”正常生活和思考。“套子”的涵义的探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前提,是贯穿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2.“婚姻事件”是进一步刻画别里科夫形象的重要情节。对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理解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的矛盾,以区别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从情节发展、神态描写和人物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别里科夫,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3.本课的教学重点:找出“套子”的种类,并找出相关描写;从“套”自己、“套”别人、人物之间的冲突中,分析、归纳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实际操作:
第一步,先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导入,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变”。接着,指出契诃夫小说刻画人物的特点,即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幽默、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讽刺效果。学生结合初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感悟,指出这篇小说刻画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刻画了“套子”。
第二步,指导学生找出别里科夫的各种“套子”,归纳为生活中的“套子”(有形的)和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由此得出“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封闭、守旧、僵化。(板书)紧接着,我又问: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一天到晚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的“套子”式的人物啊?(学生回答:不可能真正存在,有夸张的色彩)我接着说,从别里科夫的自身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由此,可以看到:别里科夫是“可笑”的。(板书)
第三步,让学生四人一组,联系时代背景,讨论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投影出相关背景资料,指出别里科夫的卫道士身份及他在本质上与沙皇专制制度的一致性。因此,全城人害怕的其实是沙皇专制的制度和统治,并由此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恶”的。(板书)
第四步,分析第5段中对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害怕新生事物的描写,探讨别里科夫紧张害怕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别里科夫害怕新生事物对旧秩序的冲击与破坏,这个“套中人”与“套子”一样是外强中干的,可见别里科夫是“可怜”的。(板书)
第五步,请学生概述别里科夫结婚悲喜剧的情节,并且分别从神态、语言、情节、人物性格冲突的角度,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保守、僵化、虚弱,并且得出:别里科夫是“可憎”的。(板书)(学生不知道如何说是好)然后,讨论别里科夫最后心理崩溃的原因。结论是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旧的信条被打破了。可见,他又是可悲的。(板书)
最后,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节,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套子”和“套中人”的看法。
二、分析与反思
从思维的延续性考虑,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语贯穿起整个课堂,串连起人物性格的各个要点,很有层次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初看起来,这种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概括也是比较全面的。
可是课刚一结束,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也给学生设下了一个套子。”我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但冷静下来反思,并仔细琢磨这句话后,我开始有点明白——预设性的答案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五个“可X”运用得的确清晰连贯,但是也把课堂上的奇思妙想限定住了。活泼生动的语言只剩下五个“可X”的词语。于是,我又想起当时的情景:原本热热闹闹的课堂一下子冷静下来,原本活跃兴奋的眼神逐渐失却了光彩。“老师事先早都已经安排好了”“事先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还要我们回答干什么,不是让我们当场出丑么?”……我仿佛再次听到课上那几个学生的窃窃私语,当然更多的还是沉默。为了配合公开课的课堂气氛,有几个学生似乎拼命地想跟上我的节奏,费力地猜想我下面可能会说出什么答案来,然后假装恍然大悟。可是他们的眼睛却骗不了人。
回想起备课时的情景,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课文中的名篇,备课资料翔实,我只知道“备课文”,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没有着意于“备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我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推进,盲目地赶进度,人为地给学生的思维“加框”,以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定势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时,概括为“可笑”;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概括为“可恶”;分析他的“战战兢兢”时,概括为“可怜”;分析他与柯瓦连科的正面交锋时,概括为“可憎”;分析他一命呜呼时,概括为“可悲”。这五个“可X”结构的词,是我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课文的理解。而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经历、阅历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一方面是未定型、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也是灵活的、独特的。现在我却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套”住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们,并不是让他们自己来理解。
其实,学生的理解虽然有不成熟、不完整之处,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例如:当我在分析人们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时,学生们讨论得相当激烈:有的说别里科夫是沙皇进行舆论控制的工具,有的说包括别里科夫在内的俄国群众都满怀恐惧,还有的同学讲到了等级制度的危害,以及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学校所起的宣传工具的作用等等。大部分学生都结合实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我板书上的“可恶”二字,未免就显得单调、苍白了。
由此看来,这节课确实存在不足:在教学中,只看重结果,没能注重过程;没有很好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时显得过于刻板单调,未实现多元解读;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与启示
优化教学结构,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哪些呢?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化结果为过程,解读文学作品时注意多元解读,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品读多体会,优化课堂提问,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会抓住问题的要害。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鼓励多元解读,预设与生成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要重视思维开发,优化思维流程,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师生应该着力注意如下问题:
(1)突出多元解读,构建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中过程应该重于结果,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尽量多营造对话契机。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说,在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中,应该化结果为过程。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陶行知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要是“哈姆莱特”,又何必强求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一模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