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10期 ID: 135615

[ 梁洁彬 文选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

◇ 梁洁彬

  【摘 要】古代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是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二是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三是明白古诗的类别和特点;四是熟悉一些表达技巧;五是掌握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 表达 技巧
  
  高考《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前提是读懂,必须能读懂,才能谈得上鉴赏。因此,命题者往往选取考生能够读得懂的作品来作出题的材料。而要“读得懂”,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踏踏实实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②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③明白古诗的类别和特点;④熟悉一些表达技巧;⑤掌握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一、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
  
  国家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命题之所以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其次,古代诗歌从命题选择范围上来看,比现代诗歌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我们从张伟明先生选择古典诗歌考查的第三点理由中不难发现,“脍炙人口”与“蕴含哲理”这两个要素,便是诗歌鉴赏材料的选择标准。如《木兰花》(2004吉黑滇川,16)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己亥杂诗(其五)》(2006重庆,13)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乌衣巷》(2007浙江,16)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间作四首(其三)》(2008全国Ⅰ,12)中的“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等等,这些高考诗歌鉴赏题,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个选择标准。
  因此,要多读一些“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古代诗词,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尽快读懂考题,进而正确地进行鉴赏。
  那么,怎样去找“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古代诗歌呢?首选的有两类:一是课本中必背的一些古代诗歌,二是历年高考和各地的模拟题中诗歌鉴赏部分所选的古代诗歌。
  此外,还可以顺着名句,追本穷源地去找诗歌。如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顺着名句去寻找,便知道这些名句分别来自宋代的三首词: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和辛弃疾的《青玉案》。这样由名句追溯诗歌,进而解读全篇,久而久之,便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鉴赏水平。
  
  二、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和物——意象。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把握意象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鉴赏古代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己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与离情相关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宋最盛,如李白《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柔弱的柳枝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促使思妇登楼伫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让人觉得凄恻。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哪“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滋味。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故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此外,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指代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寓意,便能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进而对它进行全面的赏析。
  
  三、明确古代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高考的角度看,被选作鉴赏材料的往往是在内容或写法上有独到之处的篇章。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也是我们备考的重点,此外还要兼顾其他朝代的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因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从所表达的内容看,古代诗歌可分为: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等等;从反映的思想感情来看,可分为:吊古伤今、怀才不遇、山水之情、隐逸之乐、羁旅生活、游子思乡、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1.怀古咏史诗歌。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全国卷《江城子》,明写金陵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此词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非常相似。又如上海卷《赤壁》,跟杜牧的《赤壁》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如此。
  鉴赏怀古咏史诗歌,①要弄清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②要体会意图、感情——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词中表现出什么态度;③要评析技巧、手法——诗人的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2.山水田园诗。是诗人借助山水风光来表现自己的心态、理想、爱憎,把山水人格化,情景交融而写出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读山水诗,①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要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该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的苦闷和愤恨。③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