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8期 ID: 135423

[ 刘彩云 文选 ]   

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变成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

◇ 刘彩云

  【摘 要】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客观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却往往忽视教师和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观课程资源。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着重探讨的是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转变成语文课程资源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 人生 经历 课程资源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比较重视客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往往忽视教师自身存在的主观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自身就是十分丰富而又精彩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将个人的生活经历融入课程建设中,把教师自身的人生经历作为一本鲜活的教材,对提升语文教学的层次,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自己人生经历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1.语文学科的特点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源。而现行的语文课堂上仍有两个误区:一是因循守旧,“一根笔写到底,一张口讲到头”,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布道,而布道的内容则是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另一种是表面的繁荣活跃,以抢答、讨论、运用课件等形式掩盖“灌输式”之实。这两种脱离生活的语文课堂都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只能培养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书呆子、应试的机器。真正的语文课应是师生思想灵魂的碰撞和情感经验的交流平台,是学生人性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成长过程。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具有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是要求教师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师个人经历的特点
  教师的个人经历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识,而且具有独特新颖、真实可感、鲜活生动的特点。根据人的注意力的特点,新奇的材料最容易吸引听众。而教师的个人经历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新颖独特。
  教师的个人经历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性,它发生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是一种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对于好奇心正强,急于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真实可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情感经历,一般都是体验最深,记忆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历,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真实可感的故事和体验,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3)鲜活生动。
  课本中涉及到的某些人物、环境、情节、感情或观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他们根本无从体会,而教师很可能从其他资料中也找不到相关的事例来诠释,恰好教师自己就经历过文章中所讲的环境、事情,何不用现身说法,讲讲自己当时的见闻感受,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学生和课本内容之间的距离,这比其他任何补充资料都更加鲜活生动。
  新课程所倡导的大语文教育即是生活化、人文化的语文教育,将教师新颖独特、真实可感、鲜活生动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融入语文课程建设中,作为可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可行性。同时,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思维都快速发展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生命意义的强烈求知欲,也为教师把个人的人生经历变成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
  
  二、语文教师怎样把个人经历作为可利用和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
  
  1.解读文章
  阅读是一种能动的活动,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阅读能力与个人的文学素养、性格、经历等相关,一个缺乏阅历的人很难真正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试着将个人经历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10课选取的是冰心晚年的两篇散文,作者当时已年届九旬,与学生年龄与心理距离都比较远,学生普遍说读不懂。他们从参考书上找到这样的解读:“这篇短文通过对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现实的对照,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而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利之争表现出厌恶和憎恨。”读了这段话,学生更加迷惘。他们提出几个问题:(1)从作者的梦中哪里可以看出清新淡雅?(2)冰心醒时连丈夫吴文藻都不认识了,难道丈夫也令他厌恶憎恨吗?(3)作者为什么要罗罗嗦嗦地写车夫慢腾腾地走,还有那些慢条斯理地作揖的人?
  看来,教学参考书不仅没能帮学生理解课文,反而让学生更困惑。我认为,教参上的这段解读是肤浅的,作为一个与冰心一样挚爱自己的母亲、眷恋家乡,又同样漂泊在外多年的女儿,我深知冰心的感受,也与她有过相似的梦。此时,我就将我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
  “那年冬天,是我离开家乡的第三年,三年间,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结了婚,而我的亲人却从来没见过我的丈夫。一天晚上,我梦见春节时,我终于和丈夫回到家乡,在蛟河火车站里,大雪纷飞,我却穿着在南方穿的单衣,冻得双膝疼痛,坐在长椅上等待开往家乡的火车。这时,忽然看见母亲拿着两件绿色的军大衣穿过大雪向我们走来,她把大衣盖在我们的腿上,我伸出手,去拉母亲的手,母亲也伸出手,可咫尺的距离却变得那么遥远,我怎么也拉不到母亲的手……我恍然惊醒,泪水早已打湿枕头。”“我只想告诉大家,梦中的故事也许是没有道理的,但它却那样清晰,这就是冰心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写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念家乡、思念母亲不是因为现实社会的丑恶,而是一个人最朴质、最真实的感情。——我喜欢在这个美丽的海岛上生活,也深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个女儿来说,母亲、家,才是她永远的根,这不需要任何理由……”说到此处,我已哽咽难语,学生也沉浸其中潜思默想,我以为这是我多年来上的相当成功的一课。这一节课上,没有对文章繁琐的讲解和对写作手法的细致的剖析,也没有热闹的讨论和精彩的训练,有的只是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是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呢?
  2.诠释写作手法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常常徘徊在一个层面上,很难有质的提高,即使给他们指明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他们也不能很快领会。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诠释写作手法,使学生触类旁通。
  例如写记叙文,学生已经写了近十年,却仍是千篇一律,粗糙简单。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点击链接”中恰好有关于“自述散文”的写作指导,文中有几句话讲得十分精当:“要重现那些令自己感受深刻的片断,那些对事件具有关键性影响的细节,写出彼时彼地的情景、声音乃至气味,而且,还要重新记起那些曾经被忽视、被淡忘的感受。”这几句话,“于我心有戚戚焉”,而学生却感受平淡,领悟不出什么。于是我对比着用大略的叙事和细节描写讲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我的第一种叙述是:“我在西部贫困山区的一所中学教书时,一个秋天的晚上,我烧了一锅水冲凉,觉得很舒服,这件事很难忘。”学生听后笑了,说:“哎,冲凉的事,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我又用第二种叙述:“到西部贫困山区教书之前,我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城市女孩。刚到山区,我有一个星期没有冲凉,因为没有热水沐浴,我不知道该怎么冲凉。”学生听了立即大笑,非常感兴趣。我接着说:“在山区生活了半年,许多生活的技能我都学会了。有一次周末去家访,回来时下着大雨,我们踩着“水泥路“(一下雨路就像和了泥)一步一滑地穿山越岭,沿着悬崖峭壁艰难前行,回到学校时已是一身泥浆,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我们在外面吃了饭,回到宿舍时却发现没水没电。我当时十分沮丧,累得几乎动不了了,但又不能这样就上床睡觉。我一看,水缸里还有水,就有了希望,开始想点子。我找来几根烧火的木头,用四块砖垒了灶,劈些小柴点燃了,把锅放在上面烧水。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我就在火堆旁冲凉。这时,四根大木头燃起雄雄烈焰,火光穿过天井,直冲天空,四周白茫茫的蒸气迷漫着。我一边大声唱歌一边冲凉,觉得每个毛孔都呼吸着大山中的清新空气。”

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变成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

  •  / 胡有全